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专家表示——
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将为“双循环”赋能
本报记者 谢开飞

    “数字技术能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整合和系统化运营提供支撑平台。”

    “将来的技术发展应该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就如‘无米之炊’。”

    ……

    10月12日,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作为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福之州·对话未来‘院士峰会行’”同期举行,该活动紧扣峰会主题、凸显“双循环”要求,邀请两院院士、政企专家等,畅谈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态、构想数字治理的未来前景等,为“数字福州”的产业升级指出新方向,为“数字中国”的加快发展描绘新图景。

    突出“双循环”,构建从“数字中国”到“数字地球”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今年5月以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被多次提及,这当中突出数字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积极作用,成为与会院士专家们的共识。

    “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核心便是数据,谈政府、媒体、市场分工问题其实就是在谈数据层面的分工问题。”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文武说。

    疫情期间,涌现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蓬勃发展,其中数字媒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文武指出,要把政府、媒体、市场从数据层面做好协同,才能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在医疗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指出,不同的层级医疗机构之间,通过数字技术、信息化的技术形成互联互通、协同运营,从而提供最完整的系统化的医疗服务。如当前公共卫生系统、重大传染病的应急防控系统等,要靠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全域的监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也绝非“自我封闭”。如中国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助力。“这为我国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用大数据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说。

    网络安全“护航”,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防控”转变

    当前,数据安全风险日益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网络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防护大多习惯采用“事后补救”和“治病救人”的措施,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型互联网的安全需求。

    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云坤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攻击带来的后果是政企运营主体不可承受的。因此,新型互联网时代,面对客户主体的不同、攻击的多样和复杂以及后果的不可承受性,安全防护就必须采取“事前防控”的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不再是附庸,而是数字化的基础。”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主论坛发言中也关注到了网络安全,他表示,未来我们面临高度数字化的世界,这意味着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风险将不再局限在电脑和系统中,将遍布所有的生活生产场景中,包括工业制造、金融、能源、医疗以及城市和政府治理,并直接影响业务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安全。

    “数据安全问题的支撑技术便是密码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认为,区块链技术曾被誉为是大数据工作模式的变革新技术,期待我国能实现各种密码技术跟区块链融合创新,尽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数字中国”“数字福建”赋能,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