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深夜下乡受访者供图 |
扶贫先锋
土地破碎的贵州,注定只能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这其中,要点在“高效”,难点在科技供给。对此,贵州省农科院油菜所所长李超深有感触。至今,他已经连续在贵州脱贫攻坚第一线奋战了7年。7年的科技特派员生涯,让来自农村的他,找到了发光发热的地方。
从品种选育,到产业选择,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尤其是贵州。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李超早已习惯脚上沾满泥土的滋味,可是,每当看到老百姓的笑脸,看到他们脱贫之后的喜悦,李超总是觉得很欣慰。“再苦再难,都值了!”
牧草种植,让牛产业更牛
下午四点半,参加了一天的会议后,从贵阳市出发,李超开车前往铜仁市德江县。
3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德江县桶井乡。李超此行,是为了陪同一个专家团队察看牧草示范点。夜里的山区,蚊虫飞舞。借着手电筒的光亮,李超一行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
看完牧草,又察看了花生套种示范点,一通忙活,已是深夜。而这,就是李超作为一个科技特派员的日常。
肉牛是德江县的主导产业,但之前,农户只养牛,不种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
以李超和油菜所余顺波为主的专家团队经过多方考察,从贵州医科大学引进了优质组培紫色狼尾饲草新品种。这种牧草产量高,草质厚且柔软可口,营养丰富。在桶井乡,李超团队联合德江政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科研单位+合作社+基地”模式,建立了15亩饲草种苗繁育基地。
紫色狼尾草可以自己繁殖,幼苗长大后会变得高大遮阴,所以种植时,幼苗之间要相隔一米的距离。德江政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政按照李超团队指导种植后,看见苗之间的距离稀松,觉得浪费土地,便又在空隙中间补种苗进去。结果,等幼苗长成,牧草与牧草之间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杨政见状,只得向李超团队“求救”,进行疏苗处理。
就是这么一个小插曲,让李超更加意识到农业科技的价值所在。“农民往往不知道要种什么、要怎么种,这时候,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指导就显得很重要。”
如今,在李超团队的指导下,德江政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牧草长势良好。杨政种出来的牧草不仅用于自家合作社的肉牛饲养,还将幼苗卖给其他农户种植。
李超说,下一步将在德江县大力推广紫色狼尾草的种植,助力当地牛产业。
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望谟县油迈乡是李超服务的第一站。过去的油迈乡,山高、薄种、日子苦,村民们主要靠种玉米糊口,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3年,李超作为贵州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油迈乡的挂帮干部后,致力想要找到适于这方水土的产业。经多方考察筛选,在前期贵州省农科院热作所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李超发现,这里年平均19.8℃且降雨充沛,正适于芒果的生长。“何不扩大种植范围,发展一下这个产业?”
不过,村民们却对这个产业不感兴趣:“我们种苞谷,当年种当年收,谁知道你那个水果什么时候能挂果。”李超理解村民们的心理,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有多大产量、效益怎么样,不敢尝试也是正常。
苦劝无果,李超改变战术。他向省委组织部申请了198万元的种植资金,买好果苗和农家肥,再花钱请农民种植。
示范种植从纳王村开始。在李超和团队的指导下,芒果苗栽种下去的第二年,有部分果树开始试果,第三年大部分果树开始挂果。村民们从地里摘果到马路边售卖,可以卖到五块钱一斤。比起传统的玉米,收益立竿见影,村民们看到了实打实的收益,纷纷向李超团队要果苗。芒果种植就此在油迈乡大范围推广开来。
如今,整个油迈乡芒果种植面积9600余亩、挂果面积6000余亩。其中,2000余亩今年盛果丰收,产量达1800吨,产值1300万元。
目前,望谟县已规划发展芒果产业10万亩,同时引进5家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发展,建成2个芒果标准化示范园。
对此,李超感慨颇深:“以前油迈乡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仅仅以种苞谷为主导产业,没有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意识,好在我们没有放弃产业的推广。现在,当地的村民们不仅收入增加了,连思想也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