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一年间转化200多项前沿成果,孵化77家高技术企业
变技术为商品 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正君
视觉中国供图
山东燃气轮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又一“创新成果”,该院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组建产业技术联盟,贯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集群。图为山东燃气轮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项目展示。

本报记者 王延斌摄

    在9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上,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与青岛市崂山区、东土科技签订协议,三方将以工业互联网“根”技术全新打造第四代人工智能工业控制平台,为化工纺织、港口、钢铁冶金、能源等领域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解决方案。

    对以“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为核心理念的山东产研院来说,引进大项目是常态,合作共赢是常态,其最终目的都是奔着产业化而去。

    标志性的一幕出现在两月前。

    同一场合,山东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济南市委书记、市长以及6位院士一同现身的几率不多见,但在山东产研院成立一周年时,这一幕出现了。

    最近,山东产研院举行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汇报会,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展示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该院凝聚了87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了64家科研机构,实施了30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研究了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了77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

    “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打通产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这是山东产研院的定位之一。而一年间的实践,印证了孙殿义说过的话,山东产研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

    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

    “我们计划今年11月份在太原发射齐鲁一号、齐鲁四号2颗遥感卫星,这将成为世界上首次采用激光互联技术的商用遥感卫星。”

    山东产研院副院长雷斌表示,这两颗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卫星,首次集成了空间激光链路、在星数据处理、空地信息交换等最先进的技术,观测精度达到国内民用最高,不受云层、雾霾的影响,清晰分辨地面上的一棵树、一辆汽车。雷斌说:“它们实现全球任意地点一小时之内重访,山东省全域2个月之内覆盖,成为国家地理信息观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卫星是山东省产研院对外展示的重量级成果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外展示了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国内首款量产硅基谐振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X射线背散射人体扫描安检装备、金属表面改性新突破“超高速激光熔覆设备”、含油污泥微波热解析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技术及装备等成果。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上述这些成果,已经或者正在进入实质性转化阶段。“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是山东产研院每一个项目的核心理念。

    从技术到商品,既检验着技术的成色,又考验着商业模式。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山东产研院能交出转化200多项前沿成果,孵化77家高技术企业的成绩单?答案当然不止一个,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山东产研院抓住了人和物,即合适的高端人才和适合落地的技术。

    那么,这两点,山东产研院又是如何抓住的?

    记者了解到,关键在于山东产研院体制机制创新上。山东产研院在顶层设计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充分放权,院务会议审慎决策,执行团队高效执行;此外,还有止损、容错等机制。以往可能不被看好、半途而废的运作,在这些创新体制机制的保障支撑下,山东产研院有条件并且有能力继续探索下去。

    “识货”“知痛”还要会撮合

    “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超过1000万吨。”这是来自中科院的徐长友团队透露的数据。传统油污泥处理技术,投资成本高,处理效率低下,还会产生新的污染物。

    徐长友团队首创了一种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微波热解析处理含油污泥,搭建一套大型集装箱一样的超大号“微波炉”,把油污泥里的油品“烤”出来,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率达99%,经过处理的土壤再安全回填。该设备投资运营成本只有传统技术的50%,解决了行业痛点。

    眼下,徐长友团队的这一成果已经在山东落地,而运作者正是山东产研院。成果转化,一方面,转化方的技艺要高超,“好用才是硬道理”;另一方面,落地方要有需求,诚意要足。这其中,山东产研院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要了解成果,“识货”;更要了解需求,“知痛”,并懂得打通阻碍成果与需求精准对接的重重障碍。

    好项目从来抢手,如何打动手握项目的研发者?

    投资30亿元的超高速电磁驱动系统项目,将围绕超高速电磁系统技术所需要的材料、设计、部件的生产展开研究,以及进行系统开发,目的是在山东打造国家下一代超高速电磁系统产业的创新高地。记者注意到:当山东产研院提出该项目时,契合了山东方面的需求。于是,在山东产研院撮合下,山东省、济南市高层与研发者见面,“一事一议”,现场签约,高效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学装置的落地,需要巨额投资,需要供方、需方的高度共识,并确保扎扎实实落地。显然,山东产研院掌握了这种能力。

    靠实力赢得信任和尊重

    “我们建立技术、资本、管理三位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助力项目实现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山东产研院技术经济部部长王慧涛的这句话体现了山东产研院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六七月份,记者相继见证了山东产研院聊城分院、淄博分院的揭牌,也注意到淄博分院的与众不同——淄博市政府将淄博分院委托山东产研院全权运营管理,成为山东产研院的直属分院。

    这是地方政府一个放权的信号,也是山东产研院靠实力赢得的信任和尊重。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当时用“淄博期盼已久的优质城市发展合伙人”来形容山东产研院。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山东产研院已经建立的几个分院,对院长的遴选称得上苛刻。比如担任淄博分院院长的石锡峰就是由山东产研院方面选出。石锡峰搞科研出身,担任过产业负责人,可谓“科研、产业双肩挑”的典范。可以说,他的经历是山东产研院用商业成功来检验技术创新理念的现实案例。

    不仅是精挑细选人才,每个进入山东产研院视野的项目,要想纳入其规划,得到孵化支持并推动落地,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山东产研院有四个委员会,即人才委员会、技术经济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创新平台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会将项目交给专业人士评估,比如技术经济委员会负责组织评估项目技术的经济前景。一套科学的体系确保了“不放过每一块金子”。

    山东产研院投资转化成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希望科学家团队控股,确保研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但当科研人员携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化时,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办?眼下,山东产研院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培养机制,目标是培养既会研发又懂产业化操作的“科研企业家”。未来,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将在齐鲁大地涌现,为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