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周拉比叶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大而明亮。无意间对视,正在缝纫机前做衣服的她立刻羞涩地笑起来。而之所以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是车间负责人口中“做得最好的挣得最多的”。
她所在的车间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的厦临远达服饰有限公司。从这串长长的名字不难看出,和很多“隐身”于甘肃连绵不绝大山中的村子一样,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直到东西协作开始。
2010年6月,国家确定福建省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从此在这里打响。
小山村里的一间间扶贫车间,就是东西协作的产物。2018年以来,临夏州共建设扶贫车间267家,其中厦门援建车间214家,占全州扶贫车间的80%。
顾名思义,远达服饰是一家从事服装加工的公司,董事长李向靖来自厦门,已经在临夏待了一年多。
“基于当地的现实情况,车间主要承接一些工艺较简单、工种单一的服装订单,如工作服、校服等。车间有129台机器,200多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0人。”李向靖告诉记者。
尤其让他欣慰的是,来这里做工的以本地家庭妇女为主,保底收入1000元,多的可以超过3000元,很多人拿到的都是她们人生中第一笔工资。
说起妇女们的变化,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党委书记杨志君打开了话匣子,从找丈夫要钱花到妇女自己挣钱花,他亲眼目睹了藏在细枝末节里的变化。
在龙泉镇拱北湾村的扶贫车间里,他对记者说:“以前妇女只能待在家里,或者阶段性务工,现在她们来扶贫车间做衣服,从土地里解放出来,靠自己的劳动挣钱。”
杨志君还记得第一个月发工资时的情景。
下午两点,他来到车间,竟然发现女工们都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她们是结伴出去买东西了。采购回来的“战利品”里,有孝敬父母的,有送给孩子的,龙泉镇的妇女们第一次有了收入,迎来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
扶贫以外,更深刻的变化来自扶智。
以前当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几乎和社会脱节,终日守着房前屋后。“你跟她们说话,她们就把头低下,”杨志君说,“现在她们可以大大方方跟你说话,还能听懂普通话。”
妇女们出来做工后,还有机会去临夏市、兰州市甚至山东省参观工厂车间,学习文化,增长见识。从不识字到可以读书看报,从丈夫骑摩托车接送到自己买来电瓶车上下班,“这里的变化算得上一场发生在大山沟里的‘妇女思想解放运动’!”杨志君形象地打了个比方。
周拉比叶来自龙泉镇苏孟村,今年30岁,只上过小学,有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她从小就是孤儿,平常在婆家生活,也要靠娘家的爷奶叔叔们帮衬,日子勉强维持。然而自从来到扶贫车间,她再也不需要和别人伸手了。
“充话费、买衣服,钱都从自己的口袋里掏,特别开心。”周拉比叶说,“我去年11月开始做工,每个月都是全勤。”勤奋的她也是全车间收入最高的女工,她对记者说了句:“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这183个工人里,只有5个读过书。”东乡族自治县东西协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炳泉同样来自厦门,他的经历是这个扶贫扶智故事的另一视角,“虽然做这个工作不需要文化,但我们还是有意培养工人认认字、记记账,希望他们不只做工,也能学到知识。”林炳泉说。
类似做法并不少见。
车间所在的东乡县城南社区的党委书记马福辉同样提到,从前,女工们收入低,家庭地位不高,但现在女工们用双手挣到钱,家庭地位、社会地位随之上升。
两年多前,一句东乡话都不懂的林炳泉来到这里,而两年间,门口的路修起来了,600多万元的厂房、500多万元的设备到位了,近200名工人进场了。如今,这里生产的雨具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国家下了大决心,我们也会坚持干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