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洞内景视觉中国供图 |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李坡,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1982年7月至2020年7月一直在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工作,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5次。组织和参加了近千个洞穴的考察,包括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的考察。 |
257.4公里有多长?从贵州遵义到重庆248公里,驾车大约3小时,步行大约68小时。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满未知的洞穴里,探测完257.4公里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他和队友一起,用32年,书写了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亚洲第一长洞的探测传奇,成就了双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的美名。
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溶洞景观比比皆是。
32年来,正是李坡和队友一次次的洞穴探险和科考,才让世人得以领略越来越多的溶洞奇观。
科考不停歇,奇迹不中断。这或许就是洞穴探险的魅力所在,李坡乐在其中。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能”
“凡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常在险处。”生活在明朝的徐霞客,常常被视为中国洞穴探险第一人。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洞穴探险的记载。
洞穴探险,专业人士口中的探洞。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大量的洞穴被开发,一批洞穴探险爱好者,追随着徐霞客的脚步,体验洞穴探险的奇趣。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从南京大学地貌专业毕业的李坡,被分配到了贵州科学院。
经常有人问李坡:探洞的意义何在?
“意义大着呢,洞穴在半封闭状态下的沉积物保存了大量地质历史时期的信息,对于研究新构造运动、气侯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有重要作用。同时,洞穴的特殊环境,有许多动物新种有待被发现,是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李坡说。
例如,在双河洞探测中发现的地下梯田、洞穴瀑布、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地质奇迹和大量洞穴生物化石、洞穴活体生物,就为洞穴地质、生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李坡坦言,一开始没有经费,探洞进行得断断续续。“当时国家穷,对搞洞穴这块也不是很重视,经费上比较困难。”
然而,纵然困难重重,对于李坡来说,探洞却有无穷的魅力。中国有个成语叫“别有洞天”,洞中确实另有一番天地。他说,每次探洞时,进入那神奇的地下世界,就会有“置身浩瀚空间之感”,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的地下美景、貌似进入绝境又突然峰回路转的奇妙旅程,无不让他心驰神往。
在李坡看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地表几乎已无所不知,然而地底和海底仍是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能,洞穴的神秘感和人类的好奇心,促使全世界的洞穴探险家们进入到神奇世界中。”他说。
当然,探洞不同于一般的探险,往往带有科考性质,探洞之前要分析和预判,探洞时还必须测量并搜集数据。这些,都为洞穴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揭开亚洲第一长洞神秘面纱
至今,李坡组织和参加了近千个洞穴的探测,但最让他得意的,还是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
位于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的双河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洞内景色瑰丽奇绝。早在100多年前,便有双河洞附近居民偶尔进入洞穴采炼硝矿,他们的足迹虽未深入,但也算是双河洞探测的先行者。
1988年,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对双河洞进行首次测量,长度为11.9公里。李坡说,对于洞穴长度的测量并非靠估算,而是要实际到达洞穴点,靠人“钻”通的长度才算是洞穴的真正长度。
当时国内测量仪器不发达,只能利用传统工具进行测量,效率很低。李坡回忆,每次最多能携带50米的皮尺,一尺一尺地量。特别是下竖井时,多用绳梯或楼梯,下个十来米就已经是了不得的高度了。
探洞之艰辛,让李坡至今记忆犹新。带点干粮和保暖物品,直接住在探测点附近。天为被,地为床,一扎进洞穴就是好几天。
经过多年的辛勤探测,双河洞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不断噌噌噌地“长”。
2004年,双河洞获批为贵州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双河洞揭碑开园,那时候,双河洞测量长度达到了70.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洞穴。
已探长度越长,洞内的条件就越复杂,后续探测工作就变得越发艰难。探测瓶颈,出现在洞长突破200公里前。李坡发现,洞内有一个地方,两层洞之间隔了一层页岩,双河洞就此被“卡”住。
洞穴的形成靠水,而页岩的作用相当于隔水层,水透不下来,洞穴无法往下发育,两层洞穴就无法连接。李坡说,如果不能让洞与洞之间相互连接,就不能算同一个洞穴的长度。
不过,经过多次的科考,李坡和队友们惊喜地发现,在一个叫辛家湾凉风洞的地方,洞内页岩薄弱,水流已将岩石击穿,使得两层洞得以连接,并且与主洞贯通。
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2017年,双河洞的长度一举突破两百公里。
“如果当时没有发现页岩被水流击穿的现象,双河洞的长度可能就停留在那里。”说到这,李坡笑了。
2018年,经中外专家联合科考,双河洞洞穴长度从201公里“增长”到238.48公里,一举超过马来西亚的杰尼赫洞,成为亚洲第一长洞。
双河洞从最初的11.9公里到238.48公里,直至最新的257.4公里,整整走过了30多年。
找到打开远古大门的钥匙
李坡说,双河洞超长的洞道,容易形成了众多小环境,这些小环境鲜有外界干扰,完整地保存了远古地质地貌特征、古生物化石甚至是存活至今的古细菌,对于研究者来说,双河洞就像一把钥匙,打开远古地球之门。
在对双河洞的探测当中,李坡和队友们发现了不少新物种。“双河盲步甲”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让李坡尤其兴奋。它是一种身体很“特化”的盲步甲,眼睛完全退化,没有色素,体壁变薄,对气流、温湿度、危险信息等更加敏感。此外,他们还在双河洞中发现了隐毛带双马陆、长角跳虫、斑灶马、幽帘虫、龙马陆等多种洞穴生物的化石。为此,有关专家推测,绥阳曾经是这些大型生物的主要分布地,不过由于气候的变化,现在这一类的生物已经基本消失。
李坡还告诉记者,前些年对双河洞的探索结果显示,双河洞里面的沉积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研究整个洞穴系统的发育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科学依据,根据这些信息,还可以还原当时地方的水纹发育过程。
“双河洞的化学沉积物比较丰厚,类型比较多,不光有碳酸钙沉积物,还有硫酸钙,也就是石膏沉积物,还有世界少见的天青石沉积物。”他说。
在李坡看来,洞穴和土地资源、水资源一样,都是一种自然资源,可被利用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多的就是旅游开发。
“以前没开发旅游业的时候,这里鬼都打得死人(贵州话,人迹罕至的意思)。”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杜灵说,2005年,随着双河洞地质公园开园,游客人数不断增加。2018年,旅游收入从当初的不足百万元,增加到了27.36亿元。
与此同时,双河洞的红火,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2002年,双河洞属地温泉镇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18年,这一数字则提高到了9258元。附近的温泉镇、旺草镇和青杠塘镇共11347人因此实现脱贫。
“洞穴还可以作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场所,也可以作为一个地下空间,具备战备、防空等功能。”李坡说,为了探秘地下世界,他将继续当好“先遣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