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养蚕不用桑叶,还可全程自动化——
他们的养蚕“神操作”让脱贫致富立竿见影
本报记者 刘 昊 通 讯 员 邓克轶 陈圆媛

    扶贫先锋

    养蚕居然不用桑叶,这是什么神奇操作?近日,在广西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春绿桑蚕养殖合作社,科技特派员韦美芬在实验室里一边精心喂养小蚕,一边向旁边的蚕农讲解新技术。“我们现在从一龄蚕到三龄蚕都可以用饲料来喂养,能够省掉采桑叶的一部分人工。”

    今年4月,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的指导下,韦美芬通过挑选蚕种、购买设备进行实验,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到位的蚕房管理,一到三龄的蚕虫饲料养蚕实验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将尝试全程饲料养蚕的实验。”韦美芬说。

    桑蚕是广西柳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脱贫产业。针对养蚕技术要求高等难点,柳城县充分发挥科特派的作用,以引进、研发新技术为抓手,以一批基地、一支队伍为突破,拓宽科技养蚕覆盖面,构建科技促进桑蚕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大格局。

    普及新技术,农户养蚕有底气

    走进位于柳城县凤山镇脱贫村对河村塘进屯的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成片的桑田纵横交错,标准化小蚕房、大蚕房特别亮眼。

    2014年,柳城县在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启动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自治区、柳州市及柳城县蚕业生产部门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还专门下派了科特派,实行挂点技术帮扶。

    科特派覃耀冠到塘进屯后,不仅给村里的部分养蚕户免费提供了部分方格簇、蚕药、蚕房自动消杀设备,而且还不定期深入农户家中,指导蚕农抓好桑园管理、桑蚕病虫防治、大小蚕分批等技术管理。

    塘进屯桑蚕合作社社长何秀玲告诉记者,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下,两年时间内,该示范区各项蚕业生产顺利步入正轨,获评为“自治区级现代产业核心示范区”。同时,自主研发建成广西首条完整的小蚕共育全程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过程实现桑叶自动切叶、送叶,蚕匾自动传送、解垛、堆垛,机器自动喂叶、撒药等功能,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

    “生产线投产使用后每批可共育小蚕600张,节省养蚕人工80%以上。该生产线的建成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当前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问题。”何秀玲说。

    罗永爱是在塘进屯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下第二批建起蚕房的农户,300多平方米的蚕房安装了轨道喂蚕车,实现轻松养蚕。

    “普通蚕农在家中简易蚕房里养蚕,一般每批只能养一到两张,而我每批蚕能养6张,每年养蚕收入基本超过10万块钱。”说到新技术的应用,罗永爱显得很有底气。

    2019年,柳城县桑园总面积达14.60万亩,全年鲜茧产量1.68万吨,鲜茧产值7.4亿元,人均养蚕收入达7500元。全县23个贫困村中有一半的村都以桑蚕为主导产业,带动60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服务成网络,养蚕能手竞涌现

    “别看小蚕茧不起眼,但它是短平快经济项目,养得好是可以立竿见影脱贫致富的。”作为县级科特派,邓忠榜在工作中时常要带队下到村屯,与村里的群众直接打交道。

    这些年,邓忠榜的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指导过多少户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廖昌菌是龙头镇旗山村下里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种有4亩桑树,每次养2张蚕。“以前由于技术不到位,养蚕少有成功,不仅家庭收入受到影响,致富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廖昌菌说。

    2018年底,邓忠榜获悉情况后,先是帮廖昌菌重新规划了蚕房布局,然后教会他如何妥善保管采摘后的新鲜桑叶,做好蚕房的消毒、防病等等。经过多次指导,廖昌菌养蚕成功了。到了2019年,廖昌菌已经能够顺利养出9批蚕,并获得了3万多元的收入。如今,他一年养10批蚕已不是问题。

    在柳城,科特派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的好帮手。

    柳城县通过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县、乡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一批农民技术辅导员,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同时创新服务模式,依托寨隆、冲脉、凤山等桑蚕产业大镇的现代蚕业生产示范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各乡镇形成了一大批桑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桑蚕种养进行统一集中规范管理。

    在柳城县冲脉镇,许多残疾贫困户是从零开始学养蚕,他们依托冲脉镇春绿桑蚕合作社等技术资源创立了“阳光助残”小蚕共育基地,在自治区、市、县级科特派授课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的培训下,逐步掌握了系统、科学的养蚕技术。

    如今,该基地已经涌现出一批养蚕能手,引导和带动许多贫困户通过养蚕实现了增收脱贫目标。2019年,冲脉镇当地养蚕户数发展到了2640户,桑园面积超过1万亩,仅桑蚕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元。其中,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摘掉了贫困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