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
科学家认为“免疫护照”未必靠谱
本报记者 张梦然

    生物伦理学家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评论表示,“免疫护照”——发给曾患过新冠肺炎(COVID-19)并且据推测对COVID-19免疫之人的证书,未必“靠谱”,其制造的问题也许会比它解决的问题还多。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4月就发出警告,不要颁发所谓“免疫护照”,因为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他们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从COVID-19中恢复过来并有抗体的人可以受到第二次感染的保护”。但是现在,这个想法正在美国、德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提出。

    美国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娜塔丽·科夫勒和弗朗西斯科·百利斯认为,首先这种机制不会起作用,人们还不知道感染新冠病毒是否会产生免疫力,如何产生免疫力,或者免疫力能持续多长时间。血清检测(检测血液中的新冠病毒抗体)并不是100%可靠,许多都得出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此外,为证明人们可以自由工作而进行的检测,可能永远不会超过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几,比例如此之低,无法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更严重的是,“免疫护照”可能滋生基于生物学性状的新型歧视。科学家们认为,“免疫护照”不免要和“追踪寻迹”系统挂钩。检测供应有限,因此能够获得检测的可能并非最有需要的群体——边缘化者和贫困者。科学家总结表示,通过聚焦于个体,“免疫护照”最终将违背公共卫生的主要原则——集体责任和干预。

    该文章作为一篇《自然》的评论文章而非研究论文发表,属于与科学研究及其衍生物相关的具有话题性、权威性的述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