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创新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句话说到了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代表的心坎里。她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从“聚人才、稳支持,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强协同、促交叉,优化并拓展基础研究领域布局”“改评价、树学风,以良好的氛围激发基础研究创新潜能”3个方面“现身说法”,阐述了高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樊丽明认为,要设立不同层次的青年人才激励计划,引进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经费、研究生指标等方面提供稳定支持,为发展基础研究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为了实现面向前沿基础研究的集聚效应,面向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高校可跨学科整合校内外优势力量,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开展引领性的交叉科学研究,抢占前沿科学领域制高点。据了解,山东大学在2018、2019年度分别专项遴选支持了首批10个“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和20个“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分别给予每年1000万元、200万元经费及其他相关配套支持。
当前,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樊丽明认为,高校应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协同、融合,着力加强基础研究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建设。记者了解到,山东大学依托数学学科优势,先后谋划建设了非线性期望前沿科学中心(筹)、山东应用数学中心、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数据科学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平台,实现了数学与金融、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派生出了一批优势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樊丽明表示,要改评价、树学风,以良好的氛围激发基础研究创新潜能。她认为,要探索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分类、分级评价机制,注重评价代表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贡献,让论文回归学术。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挑战未知。她表示,要大胆实施长周期评价与国际同行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甘坐冷板凳开展基础前沿研究的良好氛围。据记者了解,该校启动了“强院兴校”行动计划,向二级学院进行了充分放权,使其能够构建更加符合各自特色的体制机制,使分类考核及长周期评价等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