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和同事交流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
周四有约
实习记者 代小佩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身处广东汕头的李韵就察觉到,一些亲朋好友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开始失眠,有些人变得烦躁不安。
35岁的李韵是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汕头大学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她意识到,因疫情而饱受情绪困扰的不只是身边的人。她召集实验室所有学生,启动了一项研究:做疫情前后的睡眠评估。
“1月份李老师就发现了这一块的研究空白,她的反应很迅速,抓住了这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再一次让我看到了她对科研的热情。”李韵的博士生陈柏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调查公众对疫情的应激反应
2月5日至2月19日,李韵的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公众对疫情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状况。该调查共收回完整问卷3772份,来自中国大陆的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和海外地区。
“我们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是大众出现不良情绪和失眠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人因为长期居家生活作息习惯不良,引起失眠。”李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泰戈尔在《孟加拉风光》中写道:不眠之夜像一条黑暗中缓流的大河,你仰卧在床上的时候,能够数出它流过的种种声音。这是关于失眠的浪漫描写,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失眠犹如幽壑中的魅影。
从疫情暴发到清明节,最多时每天有20多人打热线电话向李韵所在医院设立的心理热线求助,电话通常在半夜响起。“我们先是听他们慢慢倾诉,再给一些舒缓焦虑的建议,一通电话至少要20分钟。”李韵说,缓解因焦虑等情绪引起的失眠,重要的是心理危机干预,而这需要保持耐心。“有些人是长达十几年的失眠问题,肯定不能一通电话就解决。其中的心理治疗过程至少需要5—8周,有些人接受了睡眠干预,效果可能也不明显。”疫情期间,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为700多人提供了睡眠和情绪干预。
填补粤东睡眠障碍患者就医空白
李韵的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小时候她家里有一个两层的大药柜,装满了药品,这是李韵的乐园。她经常翻看药物说明书,翻到绷带和红药水会拆出来给自己包扎,甚至碾碎维生素片给植物增加营养。“慢慢就开始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看很多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的书籍。”李韵说,高考填报志愿,她只看医学相关的专业。
201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李韵准备回国。她联系母校汕头大学,得知汕头大学医学院有意成立睡眠医学中心。
李韵发现,整个粤东地区近2000万人,却没有专业的睡眠医学中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0%,也就是说,粤东地区约有200万的睡眠障碍患者无法就近求医。”
2017年底,李韵决定回汕头大学医学院任职,致力于在汕头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睡眠医学中心。人员培养、场地选择、装修设计、仪器选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历时一年多,睡眠医学中心建成,但最开始的1年半没有病人前来问诊。“如何让粤东地区的睡眠障碍患者知道汕头有睡眠医学中心为他们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睡眠障碍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正规诊疗?”对患者数量抱有乐观预计的李韵,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凉水。
两年多以来,他们深入做睡眠健康科普,到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睡眠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他们对科研和教学投入了更多时间,建立起一支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睡眠医学团队。“只要方向是对的,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能看到光明。”李韵说。
近5年,李韵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有12篇,并参编睡眠医学专著2部。2015年,李韵的一项关于失眠的研究发表在《美国高血压杂志》,被该杂志评为全年最佳研究论文。
选择睡眠医学这条路不后悔
李韵最早接触的是临床医学,后来她被医学研究迷住了。“我念博士之前,就通过硕士导师加了李韵老师的微信。她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科研相关的内容。她年轻有朝气,对科研充满热情。我们课题组基本上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科研方面的交流。”陈柏欣说。
李韵对学生很严格。2018年,陈柏欣跟着李韵研究睡觉打呼噜所致高血压的原因。一天半夜,陈柏欣突然接到李韵的“训斥”电话。原来,陈柏欣在整理资料时,数据出了一些问题。将近凌晨1点,陈柏欣去实验室查数据,发现是统计软件自带的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数据出现错误。
“我做得不够好,李老师会严厉批评我。”陈柏欣说,如果李韵和学生在学术上有争论,并不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相处。“她比较豁达,就事论事。”
“因为我的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是睡眠医学,我也走上了这条路。可以说,10年前是睡眠医学选择了我,但10年后是我选择了睡眠医学作为终身事业。”李韵说,对医学认识越多,接触病人越多,越对当初的选择感到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