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重庆重症专家刘景仑在进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区查房前为同事和自己鼓劲加油。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
2月24日,在武汉市第五医院重症病区,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助武汉的护士陈钰浠给患者看她的“图解护理需求表”,以方便双方的交流。 新华社发(江西省人民医院供图) |
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生与患者是由生命串联的特殊朋友,大家彼此信任,互相体谅。疫情无情,人间有大爱,我们一起加油!”
医生与患者是由生命串联的特殊朋友
2月25日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阵雨
朱恋 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不知不觉,我们在这工作已“满月”了。时间真快,从最初的各种不适应,到现在工作的“如鱼得水”,直叫人感叹“光阴似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与所有心系这里的人们都成了“过命之交”的朋友。
我们来之前,这里很多的医疗同仁已在一线最“兵荒马乱”的时候坚持了很久。一开始患者多,护理人手少,防护物资不够,很多人都处于“白加黑”的工作状态,累了就在椅子上蜷缩休息,醒了继续工作。他们的爱与坚持,让我感动、敬佩。
我们入驻之后,不管有没有班,大家最初都要去医院科室餐厅解决三餐,但轮休时队友们还是愿意窝在酒店吃泡面。有好心的志愿者知道了,给我们送来了面包、牛奶、盒饭,甚至还有微波炉。刚开始时没有班车,也是志愿者们无偿来接送我们。随着支援医护队伍越来越大,志愿者们又联系了滴滴出行,一起来帮助我们。“隔离病毒,却没有隔离爱”不是渲染,是真情!
当知道我们一线防护物资不够时,我们的本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费尽心思为我们送来防护品,还带来了家乡的剁辣椒,并一再叮嘱我们有困难就打电话联系,让我们知道,有困难不用怕,我们有自己的“家人”!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关键时刻,习总书记发出“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的号召。来自党和国家的关爱,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温暖,浑身充满力量!
我想,如果医护人员的眼睛给了病人勇气,那病人的眼睛也一定给了我们信心!患者受着病痛折磨,却从不吝于给我们微笑和竖起的大拇指!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生与患者是由生命串联的特殊朋友,大家彼此信任,互相体谅。疫情无情,人间有大爱,我们一起加油!
“希望我们医护人员能继续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责任心给处在病痛中的患者带去更多温暖。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所有人的平安。”
“疫”去安来春可待
2月24日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 晴
颜维菊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护师
今天我发现,手套有效保护我们双手的同时也降低了手的触感。我们戴着双层手套,在模糊的视线中进行穿刺,连摸带猜,所幸每位患者都理解我们,积极配合,给我们信心。而我们基本上也能“一针见血”,每当穿刺成功时,我们都会相视一笑。我知道,这笑容里,包含了太多太多。
经过近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们的病情都有所好转,精神也都好了许多。他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床边做运动,有的在和亲人视频聊天,看着他们一天天好起来,我觉得我不负此行,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患者们的脸上已看不见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心,有的只是对早日出院的期盼和对家人团聚的向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59岁的阿姨,早上我一推开门,她就主动到门口,接过我手里的口罩和塑料袋,面带微笑地说:“姑娘,谢谢你。”我说:“阿姨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她很开心:“我今天非常好,早饭吃得也好,我现在呼吸费力的感觉也没有了,早上测的体温等指标都已正常,现在就等CT结果了。”我说:“阿姨你不要太担心,调整好心态,只要配合治疗,病毒一定会被战胜的,请相信我们也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阿姨双手合十道:“谢谢你,姑娘,谢谢你们青海医疗队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你们辛苦了,也希望你们能够早日回家。”
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真诚,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的感觉,这和穿着厚重防护服“撑”六七个小时后的感觉是一样的,那也是每个患者的切肤之痛,他们每天都处在这样的病痛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患者和我们更像战友。我们穿好防护服,拿起治疗盘,和他们一起抗击病毒。
今天,经过6个小时的工作,脱下防护服的我已经疲惫不堪,可我内心却异常充实。希望我们医护人员能继续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责任心给处在病痛中的患者带去更多温暖。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所有人的平安。
“此时,'软件'系统补丁程序已经可以宣告安装完毕,我也衷心希望今天收治重症患者的实战检验一切顺利!”
给ICU研发“软件”系统
2月24日 武汉雷神山医院 晴
葛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雷神山上,一切都雷厉风行。
2月23日,我们的队员手扛肩挑,将堆积如山的物资领回ICU,开箱、登记、摆放。部分队员们还自告奋勇担任起“软件工程师”,紧锣密鼓地给ICU研发“软件”系统,助力医疗常规运转。
“编程人员”来自几个部门:张继东院长带领的队伍、蒋捍东主任领衔的ICU核心小组、奚慧琴主任负责的护理部、傅小芳主任管理的感控团队。
ICU“软件”系统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功能区设置、感染防控、排班方案、医疗工作流程、后勤保障……任何一项出现问题,“软件”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实地反复勘察,大家的记号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原先因为考虑疫情防护需要而设定的“线上会”,很快就变成了人头攒动的线下“圆桌会”。
“众人拾柴火焰高。”原本令傅小芳老师发愁的线下碰头会迅速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一个个问题被迅速处理,各项流程逐步清晰。
傍晚,ICU的硬件设施终于准备好了。张继东院长给大家鼓劲,希望大家发挥战时精神,咬牙坚持,20时准时让ICU“开机运转”,在正式收治病人前检测问题,保障医疗安全。
我们的各组医疗队队员二话不说,立刻确定了当晚班次名单。同时已经工作了一整天的ICU核心组全体成员将继续留下负责“软件”试运行工作。
19:30,夜班全员按规定加装防护设备,进驻工作岗位。医疗组检查信息系统,一次次模拟收治患者后的诊疗流程;护理部演练病床分工、患者转运和特殊护理防护;感控组按照实战要求严格检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兼职后勤组调试对讲机和查房PAD,制定穿梭巴士时间表和订餐流程。最终结果是“扫雷”成功,系统内的Bug被一个个发现并解决。
旭日东升,连续作战24小时的我们,看到接班队员们鱼贯而入,心里乐开了花。此时,“软件”系统补丁程序已经可以宣告安装完毕,我也衷心希望今天收治重症患者的实战检验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