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离病房通宵工作后,袁晓宁倒在清洁区睡着了。 北医三院供图 |
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每次得知我们在武汉缺少用品的时候,同事和领导总能在第一时间帮我们反馈,而缺少的物资,总以‘光速’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只在科群里发了‘我去吧’三个字后,就开始收拾行李。丈夫默默看着我,不断提醒带这带那,儿子主动收拾晚餐后的饭桌,开始包饺子。”
这个苹果凝结着关爱
2月1日 武汉金银潭医院 阴转晴
朱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昨天,我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这是我的最后一个苹果了。我在想是今天把它吃了还是吃一半留一半?不要笑话我,水果在我这里真的是非常奢侈的贵重物品。所以,我决定:吸一口香气,再考虑三天!”
结果,这个朋友圈信息一夜间突然“火”了。家人、朋友、同事、院领导,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关心。所以,真的很不好意思,今天,我们都吃上新鲜水果啦!
其实,不仅仅是这次的苹果,每次得知我们在武汉缺少用品的时候,同事和领导总能在第一时间帮我们反馈,而缺少的物资,总以“光速”出现在我们眼前。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物流不能通行,全城高度戒严的情况下,大家需要付出多少精力、惊动多少“人脉”,才能在第一时间尽力保障我们的需求,哪怕只是为了我们想吃的一个苹果。
我们在疫情一线,但我们真的不用怕,因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家人、同学、朋友、同事、领导,他们默默付出很多,解除了我们工作的后顾之忧。
感恩一直体谅支持我们的亲友,感恩一直鼓励关心我们的同事,感恩一直周到细致给予我们后勤保障的领导,感恩金银潭同仁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感恩那些社会爱心人士免费资助的食物,以及免费接送我们上下班的人们。还要感恩那些身患重症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为我们竖起的大拇指。这些是我们坚持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在一线保护病人,你们在身后保护我们!
17年后,再赴战疫一线
2月1日 武汉同济医院 阴转晴
袁晓宁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今天的夜班已经是第二轮了,队里的小年轻们防护服穿脱得越来越顺畅,与其他医疗队的交班问题越来越少,和武汉同济医院的合作越来越融洽。
现在是凌晨四点,这时的武汉安安静静,清洁区的工作有条不紊,只有电脑运行的声音和空气消毒机呼呼喘气。旁边是已经第三次患难与共的队长,房间安静下来了,武汉也安静下来了,是时候整理一下心情了。
在接到北医三院组建应急医疗队的通知之前,我已报名了国家医疗队,正在紧锣密鼓完善医院应急响应流程的时候,接到北医三院的通知。
大年初一,晚饭还没吃完,爸爸妈妈还在强调这次不是17年前,不年轻了,加上整天咳嗽还偶尔哮喘,就别往前冲了;丈夫可能立刻回忆起我17年前,从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出来立马体温升高的恐惧,建议我这次培养新人;上次三岁多的儿子如今已长成一米八五的大小伙子,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大三,听说这次任务,他开始也是反对的,恐怕是想起17年前第一次超过一个月的分离吧?
尽管所有亲人都反对,但是数数科室的同志,会芝主任已经57岁了,其他同志们要么孩子太小,要么年纪太轻,实在无法承担20个队员的健康保障。
所以,我只在科群里发了“我去吧”三个字后,就开始收拾行李。丈夫默默看着我,不断提醒带这带那,儿子主动收拾晚餐后的饭桌,开始包饺子。看着他们有点情绪低落,除了反复叮嘱别告诉远在家乡的老爸老妈,还跟儿子开玩笑,让他有空练练萨克斯,吹吹《回家》(早已做过预嘱,在我最后的一程不放哀乐,要儿子亲自吹曲《回家》送我),小伙子立刻拒绝了。
大年初二,本是回娘家的日子,我吃完了出行的饺子和初二的面,丈夫和儿子坚持带着狗狗,全家一起为我送行。到办公室的时候,同事们已经到了,总务处、工会和医工处的老师通宵达旦事无巨细地为大家准备了生活物资和个人防护用品,药剂科的老师准备了常用药品,满满当当装满了一个大行李箱和一个大纸箱,更装满了大三院浓浓的爱!
送行中一次次拥抱,耳旁的叮咛、元宵十六圆的约定……一直萦绕在心头,成为我的牵挂。但是重任在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武汉武汉,我们来了!
1月28日凌晨三点,进入病房正式开始隔离区工作,亲手帮助每个队员穿上层层隔离服,整理头发,检查装备,调整护目镜的位置,微凉的手触及到年轻微汗的额头,正视着年轻但是坚定的眼神,对于医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每一个队员进入病房后,所有人对工作有了切身的感知,队员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估计我前几天发给大家的舒缓音乐和心理疏解引导都不必用了。所有的人都情绪稳定,斗志昂扬,每个队员都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看到一篇篇美文的推出,一张张鼓舞人心照片的问世,以及各大媒体的宣传,有队员们的努力,更有大后方宣传中心老师们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
不过是一滴水,怀抱着玲珑的心,在爱与痛的地平线上仰望天使座右铭,我们带来一片爱的风景,让三米阳光撒满武汉,点燃生命勇气,吟唱生命长青,用爱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