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桥头堡”的重庆市、四川省迎来2020年首份新年“大礼包”——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我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5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6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渝学习考察,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2019年7月,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双城经济圈,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期待”,未来上述战略构想如何谋篇布局?5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企业。
成都:城市向东 “拥抱”双城经济圈
早在去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就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等,城市发展“东进”的背后,与未来面向重庆的建设双城经济圈不谋而合。
“产业发展融合、区域创新协同,是未来双城经济圈谋篇布局的核心方向之一。”在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吴军看来,“两中心两地”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推动西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凸显了成渝地区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记者查阅到,9年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两地要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即“一中心一基地三区”;而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其中“科技创新中心”的提出,凸显了两地发展的更高目标定位。
就在去年12月27日,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工,未来成都、广安两市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广安(岳池)医药产业园将加挂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园区牌子,开创了“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新模式。而地处川东门户的广安,距重庆仅120公里左右的距离。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有着坚实的支撑和充足的‘能量’。”吴军认为,政策层面应当在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开放格局下,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点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全面增强成渝地区的战略协同。
重庆:向西再造增长极 “唱好”“双城记”
“重庆向西、成都向东”。在重庆向西的步伐中,重庆高新区是重要阵地。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决策部署。同年12月24日,重庆高新区行政管理事项决定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划定了重庆高新区的管理范围,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授权重庆高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力。重庆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加快建设科学高地、创新之城,提升高新区持续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经济产出能力,意图在西部槽谷再造一个新增长极,与两江新区实现城市发展的“双核驱动”,进一步加速重庆发展,也正契合“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要求。
成渝两地不少专家提出,成渝地区各地即将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是很好的契机,可以将双城经济圈具体任务落实在规划中。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将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推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结合谋划实施“一圈两群”区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坚决落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在重大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重点项目合作、创新环境打造等方面加强协同,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告诉记者,两江新区将深入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战略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打头阵、作先锋,挑大梁、担重任、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