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琪 本报记者 滕继濮 何星辉
今年40岁的潘爱柳,面对围上来的记者略带羞涩,三年前她还在广东打工,种玉米的收入只能让她家徘徊在贫困线下。如今,她已在铜仁·苏州产业园的一家中药材企业里穿起工作服,熟练如她的工人能挣到五六千元。潘爱柳家很近,独岩村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她再也不用加入南下打工的大军了。
潘爱柳是记者日前随“全国报业推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采访团,走进铜仁见到的众多脱贫户之一。铜仁·苏州产业园结对帮扶、汞都万山区绿色转型、抹茶产业走向国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力冲刺阶段的当下,贵州铜仁秉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底气,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铜仁贡献”。
东西协作结对帮扶 开启扶贫新模式
“这是两地的‘爱情’结晶。”园区人总是这样开玩笑道。
携手结对帮扶,东西合作实现双赢,自2015年铜仁·苏州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2017年10月昆山和碧江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关系以来,逐步实现部门、园区、乡镇、村村、家庭、村企、社会帮扶“七结对”,开创了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精准帮扶格局。
园区负责人介绍,铜仁·苏州产业园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创新产业合作机制、人才交流机制、就业服务机制等,通过共建工业产业园区、优秀干部互挂职与人才交流互留、劳务和职教合作等具体做法,推动该产业园成为国家级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和东西部合作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据介绍,2019年1—7月,完成工业产值8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实现税收8亿元。2019年1—8月已招商引资引进落户铜仁·苏州产业园项目30个,签约资金31.55亿元,到位资金21.8亿元,预计新增就业1500余人,吸纳精准贫困户人员就业134人。
伴随着碧江区脱贫工作的稳步推进,让“村里人变城里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逐步落实。截至目前,9个安置点均已建成,完成区内易地扶贫搬迁5131人。
革新理念绿色转型 打造“千年丹都”新名片
被誉为“中国汞都”的铜仁市万山区,有三千多年的朱砂开采和冶炼历史。面对资源枯竭的发展困境,万山从无到有、创新变革,在旅游、农业、电商、汽车等行业异军突起,用一股绿色转型之风重新唤起城区活力。
贵州省万山区有两千多年的丹砂开采历史,资源枯竭后留下大片废渣废墟。经过5年来的综合整治,变废为宝,将废弃的汞矿遗址连片开发打造为中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开园仅一年,已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现正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
970公里的地下矿洞、历史厚重的汞工业博物馆、“那个年代”怀旧风情街……这些依托曾经萧条破败的原汞矿区遗址、遗产、遗居开发而来的网红景点,构成了独具矿山文化气质的朱砂古镇,也在全国树立起资源枯竭型矿山转型发展的标杆。
记者看到,除了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万山瞄准新兴产业,追赶“互联网+”时代潮流。从孵化产业链,到培养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建造起一座电商生态城,放大农业产业效应;打造武陵山区第一个以新能源汽车为主题的双百亿级新能源汽车城,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新突破。这些秉承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孕育的产业,成为万山一个个闪亮的名片。
另辟蹊径寻求差异 打造“世界抹茶之都”
生态茶叶是铜仁六大主导产业的首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自然条件,赋予了铜仁发展抹茶行业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尤其是“福鼎大白”“龙井43”等适合制作高档抹茶的理想原料,在全市茶园总种植面积中的占比超过了60%。面对全球抹茶7000—8000吨的市场缺口,铜仁走出了一条“打造中国抹茶之都”的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之路。
从2015年成功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落户江口至今,铜仁在茶叶种植、研发、生产、营销及茶区旅游等环节的发展上卓有成效。50条碾茶生产线,2条抹茶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抹茶原料基地10.29万亩,实现抹茶产量1600吨,抹茶产值3.2亿元……除此之外,通过“抹茶+旅游”“抹茶+康养”“抹茶+文化”等模式,加快抹茶特色产品、园区观光园、马拉松基地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开发建设,不断延伸“抹茶+N”的产业链条,让抹茶产业在推动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迸发持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