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牙利设置安全系统工厂,在德国、葡萄牙等国家建研发机构……10余年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宁波国家高新区出发驶向全球,完成了从一家以汽车功能件为主业的零部件企业到全球智能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领域的隐形冠军的蜕变。
不久前,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首次评选了15家浙江“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不满20周岁的均胜电子赫然在榜。
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均胜电子的“成长故事”正不断演绎。背后不仅有企业的自我革新,更离不开宁波国家高新区“厚植沃土兴茂林”。
尤其是2016年,宁波国家高新区开始实施“创新型企业树强扶优”计划,开展“初创——瞪羚——独角兽”梯队的建设,一批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不断涌现。目前,宁波国家高新区已有23家初创示范培育企业,30家瞪羚培育企业正领跑全域企业创新发展。
“滴灌式”精准帮扶 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蒸镀等工艺,将各色粉末状的有机发光材料与其他配套材料一层层镀到基板上,呆板的有机玻璃板就能变成光彩照人的OLED显示屏。
“OLED主体材料的更新换代很快,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之所以能保持这个量级的研发投入,离不开宁波国家高新区的“滴灌式”精准帮扶。“入园以来获得的各项经费支持超2500万元,可谓雪中送炭。”陈志宽感慨道。
“我们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达1100家,针对这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困难,近几年出台了多层次的扶持政策。”宁波国家高新区科技局局长葛宜掌介绍,除了创新创业园区的保障,园区还设立了宁波市首个区级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帮助有良好前景的企业成功走向市场。
今年4月,宁波国家高新区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送去福音——将产品研发责任险这一扶持政策再“延保三年”。
“对投保的科技型企业,将按其实际缴纳保费,给予第一年80%、第二年70%、第三年60%的补贴。”宁波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健表示,所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都能通过这一政策“兜底”,降低研发风险。
打造人才磁场 “高才生”保持竞争力
走近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的黑灯工厂内,能看到状如列车车厢的两条生产线上,加工电池犹如子弹上膛般利落,单条生产线每分钟已能生产500只电池。包含这两条智能生产线,该厂年生产电池最高可达38亿只。
中银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此前与国外企业持续6年的知识产权较量,让企业越发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公司现有专利196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已被评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
“引进宁波市知识产权服务基地等平台后,园区建有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陈健表示,通过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可让企业从初创跃升为单项冠军或瞪羚企业后保持活力、自我造血。
现如今,宁波国家高新区已培育市级及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
“不久前,高新区内的凌云产业园被授予‘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我们要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类似的模式还可以进行复制。”葛宜掌说,高新区已拥有各类孵化机构27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国家级8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1家,形成了集研发、孵化、中试、加速一体化的创业孵化体系。
梯队培育提层级 对接海外创新资源
作为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科技创新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在“滴灌式”精准帮扶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和打造人才磁场,让“高才生”保持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产业培育新政、构建了全生命周期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一张薄膜,让Kindle显示屏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稳定——2015年,位于宁波高新区的激智科技与亚马逊公司开启了合作,为Kindle阅读器等产品提供公司自产自研的薄膜类产品。
“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技术实力过硬的企业,就有走出去的想法及能力。”陈健表示,除了企业间的产品合作,高新区还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全球“宁波帮”的甬商资源,支持园区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与海外机构合作,引进共建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今年6月,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市科技局与国际技术产业联盟共建的宁波国际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这一集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培育总部企业集群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大平台,预计3年将引进产业资本100亿元,聚集企业200家,人才5000名。
“未来,通过园区方面的平台搭建、国际资源引进,期待更多像均胜电子这样,通过产品创新升级和国际合作并购等,实现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布局目标的企业不断涌现。”宁波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贻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