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与丹人混血家庭复原图 |
高星团队发现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地层 |
新解
人类最早何时登上青藏高原?这些探索者来自哪里?属于哪个族群?
“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缺氧、低温、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可达性差,对人类的生存形成极大挑战。但几十年来,围绕青藏高原的科学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日前,在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结合尼阿底遗址的发现研究成果,展示了考古学家们如何一步步寻觅出雪域高原上远古人类的足迹。
西藏地区发现史前人群遗迹
在大西洋,曾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大陆——亚特兰蒂斯,那里的人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能力。在一次大地震后这块大陆沉入海底,一些亚特兰蒂斯人乘船逃离,最后在中国西藏和印度落脚,其后代分别成为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和地质工作者在西藏地区开展了考察,发现昌都卡若、定日苏热等遗址,证明史前便有人群在青藏高原生存和繁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科考队在西藏近100个地点发现了石制品。
但这些石器等文化遗物皆发现于地表,找不到原生地层,以致于无法确定它们的年代,先民生存的确切时间便无从知晓。
藏族人群留存丹人的基因
本世纪初,有学者宣称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一处海拔4200米的山坡上发现2万年前的人类手印、足迹。通过对相关现代人群的遗传特征研究,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的来源和生存历史提出了一些假设。
遗传分析发现,现代藏族人群中存在与丹尼索瓦人(又称丹人)相似的基因片段,并认为这种基因的获得是藏民得以适应高海拔寒冷、缺氧环境的生理基础。
谁是丹人?2010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丹尼索瓦洞穴发现了一小块指骨。从这块出土的指骨上,科学家们提取到新的遗传人种DNA,并将其命名为丹尼索瓦。而且,研究发现,丹人没有绝灭,在现生大洋洲某些群体(约5%)及亚洲群体(约1%—2%)中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那么,丹人如何迁徙至大洋洲的?青藏高原会是他们迁徙的通道吗?
自2011年以来,为寻找确切的考古证据,解决古人类登上高原的时间、路线与生存能力、方式等基础科学问题,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团队多次深入高原腹地,开展探考活动。
高星团队在拉萨、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调查。在世界之巅,他们要克服寒冷、缺氧的环境,还要经历瞬息万变的天气,常常风餐露宿。有时候遇到交通不畅、稍不注意就会丢掉性命。这支深入藏区的科考队伍甚至被误以为是挖虫草或盗金矿的。
2013年夏,考古团队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在那曲地区发现了尼阿底遗址!他们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地表,看见了大量人工特征明确的石制品。高星和团队随即做了小规模试掘,发现了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地层。随后,他们又做了初步的释光取样和测年,得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数据。
探寻可靠的文化层年龄
2016年,团队申请正式考古发掘。他们匍匐在高原,像农人般精耕细作。“考古是对远古的‘刑侦’,考古人循着蛛丝马迹把历史的片段拼凑起来,由点到线,串起人们对古往今来的认知。”高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研究中最大的困难是对地层的辨认和年代测定。”高星说,尼阿底遗址地层十分复杂,经历了冻融、水流冲刷、坡积、搬运、风蚀等多种营力作用。
为测定地层年代,团队采取了光释光测年的方法。他们四上高原采样测试,并在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多实验室交叉对比检验。
高星说,两枚残破的螺壳提供了重要验证数据——质谱加速碳十四测年佐证了光释光的测年数据。“精确的地层分析和年代测定,使我们得以建立起尼阿底遗址可信的地层和年代框架,即形成于距今4万—3万年前的第3层是原生文化层,而上面的两层是扰动、搬运和再次埋藏形成的。”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