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美军智能作战目光下移 地下或成各国新战场
张凤波
“天王星-9”无人地面车

军评天下

    近日,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在题为《美军在对“伊斯兰国”的突袭行动中使用了机器人?》的文章中披露了一个细节,美军在突袭“伊斯兰国”组织头目巴格达迪的藏身之处时带了一个机器人,而披露这一细节的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虽然有媒体对特朗普的说法心存质疑,但仍有不少军事专家认为特朗普披露的细节很有信服力。根据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五角大楼发出的信息看,巴格达迪被定位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距土耳其边界大约4英里处的位置。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和陆军游骑兵组成的抓捕突击队在一处地道内发现了巴格达迪,巴格达迪在被活捉前引爆了自杀式炸弹背心。地道光线昏暗、路面狭窄,而且有可能布满对付美军的伏击点,可以说危险重重。而机器人如果真的参与了在地道内抓捕巴格达迪的行动,将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连续作战;另一方面,机器人可以不怕伏击、不怕中毒,侦察传回的数据可以供突击队员适时调整抓捕方案。由此看,美军在抓捕高价值目标任务中,带上一个专为侦察地道设施而设计的机器人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特朗普把无人地面车与机器人弄混了。无人地面车的特点是无人驾驶,需要有人在后方远程遥控,而无人机器人却是高度智能,所有行动均可以独立完成。不久前,社交网站有一段视频印证了军用机器人的灵活和威力。这名酷似“波士顿动力Atlas”的机器人可以自主打靶,百发百中,可以躲避测试人员的棍棒敲打,可以倒下后站起来继续准确无误地打中靶心,测试人员用各种方式攻击机器人,都没能难倒它。这种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运动灵活、判断准确,但比人类耐摔打、耐疲劳、耐饥饿。从这些特点看,在协助抓捕巴格达迪过程中,机器人比无人地面车更有优势,特朗普所指出随行抓捕任务的应该是一种军用机器人,而非无人地面车。

    美军已经把地面智能作战、“地下”智能作战作为未来重要的一种战争方式加以研究。说到智能作战、无人作战,人们想到最多的是空中作战,这是因为,实施空对空打击,目标一般较为单一,容易被捕捉并摧毁,空对地打击因站有制高点位置,作战优势也显而易见。而陆地智能作战面临的困难较多,一方面,陆地宽广、情况复杂,智能装备行走不如空中方便;另一方面,陆地目标容易隐藏,伏击点也多,智能装备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美军在陆地智能作战上急于表现,希望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展现其强大的全域作战实力。

    其实,美国从未停止过对陆地无人装备的研究和采购。2002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就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协会、波音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500万美元的合同,由两家单位首次尝试生产无人地面战车。上个月,美国陆军与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签订了一份高达1.62亿美元的多用途装备运输无人车合同,这款无人车列装后将会在野外为士兵运送武器、伤员、补给等,以减轻士兵的负荷。美国陆军目前已经开始在密歇根州北部对先前购置的某些无人车辆进行测试。首批被测试的车辆中,只有头车是有人驾驶,其他车辆装备均有无人自动驾驶、刹车和提速技术以及监测安全系统技术。

    地面无人车辆装备或无人机器人同样适用于“地下”作战和保障。美国五角大楼认为,过去20年来对无人机器人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而鲜为人知的是它对“地下”作战的日益重视。不少敌人和潜在敌人已经开始把“挖洞”作为一种躲避军队的手段。这是因为卫星、无人机和有人侦察机都无法探测到那里。美军如果不在“地下”作战中有所突破,其作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地下通道如同城市中的血管,长的可以延绵数十里,既便于隐藏伏击,也便于逃离保命。美军擅长空中、海上作战,但对“地下”作战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美国陆军正在对其31个战斗旅中的26个旅进行地下作战训练。同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通过举行“地下”挑战赛,鼓励企业思考将机器人(或无人地面车辆)派往地下的问题。相比于派士兵去地下,不知疲倦且不怕牺牲的机器人(无人地面车辆)是一种好得多的选择。

    除了美国,俄罗斯、英国、以色列、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始把智能作战的目光投向地面和“地下”。2017年,俄罗斯在一个军事装备展上展示了其自动驾驶的“涅列赫塔”履带式战车,这种战车可以携带一挺机枪。同样是两年前,以色列的半自动汽车就开始在该国边境部分地区进行巡逻,希望发现闯入的迹象并保护士兵免受越境狙击手的袭击。澳大利亚陆军部队的凯思琳·图希少将就曾表示:“对于澳大利亚这样国土面积广阔而军队人数相对较少的国家,无人系统将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