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刚性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 打造高端产业群
——安徽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实习记者 于紫月 本报记者 滕继濮 吴长锋 

    最近在合肥参会的郑盛根,体验了安徽科技的硬核。这位来自深圳鹏城实验室量子计算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感叹,那么多量子计算公司在这儿,这里或许会被打造成“量子的硅谷”。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安徽是刚性的,其硬核不止于量子技术,还有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芯片、电子屏、智能语音合成、机器人、通用飞机……

    今年国庆亮相天安门广场的“美好安徽”彩车上,黄梅戏唱出柔柔的徽风皖韵,挥动国旗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则表现出安徽的“刚硬”一面。

    这份“刚”有着雄厚科技实力的支撑,在全球大变局中,昭示着大江大河奔腾向前、不可阻挡的势头。

    突出原始创新,把握竞争主动权

    “安徽省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在介绍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经验时,省委书记李锦斌透露着对原始创新的倚重。

    合肥,波光粼粼的蜀山湖之滨,有一座三面环水、风景如画的“科学岛”。随便问个路,回答你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这里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科院在安徽设立的综合性重点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科学研究是创新价值链的源头,科学岛上的工作就是做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希望创造更多的原创成果,最好能做出一些颠覆性的新技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说。

    科学岛上,坐落着“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去年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能够提供很多实验室无法达到的高磁场实验环境,让无数学者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探宝”,其混合磁体稳态磁场强度达42.9T,位居世界第二……

    从几间陋室到科研圣地,从人丁稀少到尖端人才聚集,科学岛俨然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安徽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墨子号”、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量子领域的重大成果皆为“安徽首创”; 大科学装置已建成3个,在建3个,预研3个,形成以合肥为中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源源不断吸引人才、催生原始创新成果。

    构建“芯屏器合”新兴产业集群

    “如果说原始的理论创新是‘钱变纸’,那么产业创新就是‘纸变钱’。”李锦斌表示,安徽省正在全力构建“芯屏器合”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在“芯”产业板块,仅合肥市就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已经实现了从材料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覆盖,部分企业产品的性能以及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家主流水平。 例如,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标志性产品“长鑫存储”12英寸存储晶源制造基地今年9月已正式量产。

    “屏”,你的手机、电脑、电视屏幕大概率是“安徽造”。安徽在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合肥集聚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平板显示基地,从业企业已近百家。

    所谓“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在全国率先形成全产业链凝聚发展态势,六轴机器人产量居全国首位;所谓“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安徽着力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集群,集聚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新华山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的产业布局。

    “芯屏器合”之外,还有中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3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GDP”国家队,对应设立的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打造“量子中心”;还有芜湖航空产业园重点引入的通用航空产业与临空服务产业,大科学装置催生的多种技术转化产业……

    良好态势印证发展韧性底气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快于全国1.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全国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快于全国3个百分点。

    安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侧面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底气,其背后也是全方位布局的综合体现。

    安徽正在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抢先布局,加快“万物数联”步伐,推进数字江淮中心、超算中心、中国声谷建设和“皖企登云”行动,以“数字+”赋能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一项项动作,李锦斌如数家珍。铜陵六国化工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开展“工业大脑”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数据开发,根据现场生产情况对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优化调整,磷酸萃取率提升0.5%,达到96.9%,“还有0.5的空间,既创造了效益,又促进了环保”。

    见到李锦斌时,正值10月底,但他已经带给记者一个确认的好消息:“预计全年粮食总产约809.6亿斤、实现‘十六连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安徽围绕乡村“强起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丰收的消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安徽贡献,已建、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7000多个,全省承包耕地流转率47.1%,条条乡村振兴的举措,不断丰富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尽管冬日来临,这块长三角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要冲之地仍然草绿树茂,正如硬科技支撑下的高质量发展,生机盎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