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跑出加速度
实习记者 代小佩
图为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出的北斗导航系统模型视觉中国

    2018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4.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居全国首位;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达172人次,全国排名第一。

    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赛道上,北京跑出了加速度。

    日前,“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19”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该指数监测了5年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情况:2018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322.9,是2014年指数得分近两倍,年均增速超过18%,明显高于2010年至2013年11.8%的年均增速。

    这份指数报告由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社会研究所共同发布,借鉴了“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区域创新记分牌”“国家创新指数”等国内外主流创新评价研究成果,其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从这份指数报告中还能读出哪些信息?北京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还有哪些亮眼成绩?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是什么?

    关键指标领跑全国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红利不断释放,关键指标领跑全国。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副研究员张振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知识创造方面,北京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2018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4.8%。“这一数据正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北京更加注重原始创新。”

    据报告,2018年,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11.5件)的近10倍。5年来,北京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量累计达372项,占国家科学技术奖总量的比重超过30%,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

    张振伟告诉记者,科技创新也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18年,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4万元/人,居全国首位,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1.4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6.8%。“这意味着,北京经济结构正在优化升级,通过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张振伟还提到,2018年,北京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近5000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8%。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5年来,北京在集聚人才方面取得成效。2018年,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达172人次,全国排名第一。此外,截至2018年底,北京拥有两院院士781人,占全国的比重为47%。

    “如今,北京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现已成为全国创业投资最为活跃的城市。而且,北京的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张振伟告诉记者,2018年,北京创业投资额达300.5亿美元,排名全国第一。去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本市、外省市和境外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219.5亿元、3014.9亿元和723.4亿元。

    “5年来,北京始终沿着国家战略方向,强化责任担当,勇往直前,勇创佳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斐然。”张振伟表示。

    聚焦核心功能定位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这一要求,就是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2016年,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要使北京成为全国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如何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迈进?北京的答案是抓好“三城一区”。2017年1月,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写入了2017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8年9月,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指出,中关村科学城重点工作在原始创新上发力,形成一批诺奖级原创成果,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要充分发挥“一张白纸”的后发优势和国家科技重器集聚特色,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要发挥央企集聚优势,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着力承接转化“三大科学城”原创成果,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张振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还要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继续发力。

    三大中心齐头并进

    根据中央部署,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常态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带动全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诗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除北京之外,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也在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的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来看,三个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陈诗波表示,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北京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孕育面向未来的科技成果;上海重在突破一些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价值链的跃升,并参与全球分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对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吸引国家创新人才和国际资源。

    “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为了推动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陈诗波强调,三者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非一城或一区之事,也就是说,要以城市群为依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在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比如,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依托京津冀地区,上海要依托于长江三角洲。”陈诗波说,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展。

    握住世界科技中心的接力棒

    如果说建设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头顶的星空”,那么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是“脚下的大地”,前者是蓝图,后者是画笔。

    截至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陈诗波告诉记者,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进而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专家表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终目的是握住世界科技中心的接力棒。“世界科技中心是创造科技成果的先行者,是应用科技成果的引领者,是促进生产力解放、催生产业革命的弄潮儿。”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曾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同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家就称为世界科技中心。

    “中国作为科技创新的后发追赶型国家,要实施‘非对称’赶超,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质的跃升,建设世界科技中心。”陈诗波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