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立辉在研究蚕茧的质量情况受访者供图 |
特有范儿
见到闭立辉的时候,他正捧着一本《中国南亚热带蚕丝学》阅读,这是他的前辈带领团队近年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南亚热带蚕桑研究、生产与茧丝加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书籍。
“平时忙完工作之后,就会抽时间读书或者研究一下自己的专业,人总是要充电要学习的。”闭立辉说。
作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闭立辉主要从事亚热带家蚕新品种遗传育种、养蚕新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和团队共同主持育成了“桂蚕1号”“桂蚕2号”“桂蚕N2”等11对家蚕新品种,并通过了国家级和省级审定。
2014年,作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闭立辉被派往百色那坡县服务当地的桑蚕产业,这一干就是5年,用“一张叶一条虫”实现当地农民致富梦。
推广共育新模式 群众养蚕稳产高产
那坡县土地石漠化较为明显、山多地少。桑蚕产业被誉为“短、平、快”的脱贫致富项目,是当地群众脱贫的首选产业之一。
刚到那坡县的时候,闭立辉就与当地一起大力推广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小蚕在集中饲养,到大蚕阶段再将蚕发给蚕农自己饲养,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提高养蚕的成功率,促进稳定高产。”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然而,万事开头难。
当时的那坡县,小蚕共育点的饲养规模较少,效率不高,再加上是新蚕区的缘故,当地蚕农的技术与操作都不太规范,推广小蚕共育依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为了提高小蚕共育效率,他不断地和蚕农讲解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蚕农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为了推广这一共育模式,他多筹集资金购买了1000多个小蚕共育专用塑料蚕框用于示范推广,这种蚕框消毒、操作都比较方便。
在那坡县德隆乡的那造村、德标村,百合乡的清华村、那乐村,百南乡百南村等小蚕共育点,闭立辉开始了专用塑料蚕框省力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饲养示范。
经过几年的示范,现在共育点的规模、饲养技术和小蚕质量均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了优质的小蚕,确保了新发展农户的养蚕产茧稳产高产。
普及防控技术 助边境村民脱贫奔小康
群众养蚕的成功率提高了,然而,蚕茧产量的高低常受各种自然灾害、流行性或暴发性蚕病等影响,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
2015年初,那坡县一些蚕农养的蚕不明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蚕农们着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那坡县科技局、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闭立辉。
闭立辉立即赶到蚕区,经过调研发现,这些蚕感染的是一种常见的流行性蚕病,叫做血液型脓病。“如果不好好控制,会造成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造成减产失收。”闭立辉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闭立辉先是安抚蚕农们的焦急情绪,然后开始通过多媒体小视频、PPT课件及现场教学等方式指导蚕农利用廉价但防控效果很好的生石灰粉进行防控。
从生石灰的保存、生石灰粉的制作与保存到怎样进行蚕体、蚕座、蚕具的消毒等每个环节,他都对蚕农进行详细地培训。经过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季节的试验,脓病的发病率明显得到控制。
那乐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关勇一见到闭立辉就说:“闭老师,你教的方法效果真的好,现在脓病少多了,蚕茧质量也好了很多。”
2017年春的一天,闭立辉刚到那坡县,当地的技术人员就急切地说,“闭老师,你来得正好,近期那坡阴雨天多,养蚕效果不好,僵病暴发严重,有些农户到大蚕期因发病严重,全都倒掉了!”
闭立辉一听,心里很着急,下乡一看,只见很多农户在家楼顶、房前屋后或蚕室里晒着刚发病的僵蚕,而且没作任何处理。
闭立辉马上就制止了蚕农们的行为,“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大量的僵病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流动飘散,扩大污染范围,僵病分生孢子如果遇到多湿环境会发芽、生长,再次导致僵病暴发和流行,对下一步的防控也非常不利。”
经过两天的调研,闭立辉建议农业部门全面动员蚕农将僵蚕妥善处理掉,并对养蚕室、养蚕环境等作好消毒防控。他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向蚕农传授简单易行的僵病防控技术。
经过整治和村民互相监督,农户晒僵病蚕的现象慢慢减少了,蚕僵病没有再出现大面积暴发。
“其实无论是血液型脓病还是僵病,只要将防控这一关键环节做好了,基本上就不会有大面积流行性蚕病的暴发。”闭立辉说。目前,这些防控技术在那坡县已经基本普及。
近年来,那坡县加快建设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桑蚕产业对于群众脱贫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作为那坡县蚕桑发展专家顾问,闭立辉在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的同时,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当地建设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
“蚕桑产业已经成为那坡县脱贫致富、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为边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宽广大道。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只要蚕农需要我们,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 闭立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