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封针”疗法治脑瘫,是创新还是骗局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代小佩

    近日,媒体发长文讲述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对脑瘫患儿采用的“封针疗法”。这一已投入临床应用近30年的疗法,就此进入公众视线,并引发广泛质疑。

    “封针”的全称是“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据描述,“封针”治疗时,医生会手持装满药水的注射器,在婴儿头部、四肢等特定穴位扎入拔出,3—5秒注射一针,一次需要被扎几针到几十针不等。

    这是拯救孩子的创新,还是让孩子无端受苦的骗局?

    半数“正常化”vs不可治愈

    《大河报》2011年用专版报道了郑大三附院对小儿脑瘫的疗法。报道中说,万国兰从1992年10月起将“封针”疗法用于临床。因为这一疗法,郑大三附院“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万名患儿家属眼中的生命绿洲”。

    根据万国兰等人2004年在《中国临床康复》上刊发的论文,“封针”疗法的评价标准被分为几档,其中“正常化(临床治愈)”为第一档。论文里对“正常化”的解释是:各项指标达正常同龄儿水平,生活完全自理,各方面反应灵敏。对381例患儿评价结果显示,190例也就是近半数实现了正常化。

    与之对应的是,医学界公认脑瘫是不可治愈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神经损伤一般是先天发育或后天损伤造成。如果是在胚胎中神经发育不好导致的脑瘫,即使后天有一些生长代偿,还是很难完全治愈。

    “至于‘封针’疗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噱头。即使有效,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总体来说,这种疗法需要质疑。”孙永安坦言。

    别把暂时性发育落后当成脑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范存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判断某种疗法是否“治愈”了脑瘫患儿时,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点:诊断是否严格按照临床标准进行;治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作用机理如何;疗效到底如何评价,是否有可靠的量化指标。

    那些所谓被治愈的脑瘫患儿,是不是真正的脑瘫?

    一位不愿具名的脑瘫专家表示,脑瘫的诊断并不简单。一般来说,医生首先会询问患儿的生产史和发育史,确认有没有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然后,要通过查体来确认患儿是否有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有没有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落后,以及明确的异常姿势。此外,还需要结合神经影像学(如头颅核磁共振、CT等)了解儿童脑发育状况和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人说能够治愈脑瘫,那估计指的是暂时性发育落后的孩子或轻症的脑瘫患儿。通过合理的综合康复治疗,这类孩子或许可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该专家说。

    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暂时性发育落后(比如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某些引起和脑瘫类似症状的遗传性疾病诊断为脑瘫。“有些遗传性疾病症状貌似脑瘫,例如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等,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鉴别,避免误诊。”该专家提醒。

    临床应用技术应得到循证医学支持

    实际上,脑瘫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单一治疗方法。范存刚表示,治疗方法多,是因为脑瘫不好治。

    “脑瘫的根本原因是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因此其所支配的肌肉、关节和骨骼也无法正常工作。”范存刚说,于是,有的患儿是到神经外科就诊,有的是在骨科接受手术,有的用药物降低肌张力,有的采用一些康复疗法……总体而言,脑瘫需要多学科的系统性治疗,每种治疗方法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都难以解决脑瘫患者的所有问题。

    那么,一些不那么主流的疗法,值得信任吗?

    范存刚表示,不能武断地认为所有的自创疗法都无效。“因为医学就是一门实践学科,是在不断摸索和尝试中前进的,一些新的疗法确实需要突破常规。”

    不过,临床应用的技术,应该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技术。毕竟,创新疗法在进入临床之前,是要过好几道关的。

    范存刚介绍,具体来讲,一项临床试验的开展,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准备:首先,所涉及的机构和参与试验的研究人员要有开展临床研究的资质;二是要进行严格的注册、报备,严格设计试验方案、论证和修改;三是,要有临床试验管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四是受试者要有充分的知情权,试验者要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在治疗过程中受试者有权随时退出。

    至于新疗法疗效如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强调,它也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