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十五项全球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乌镇发布
人工智能元素最为抢眼

    本报记者 刘 艳 王小龙 江 耘

    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门类的数百项创新成果,39位中外专家层层筛选出的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10月20日晚间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今年6月,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向全球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个人发出邀请,征集全球互联网领域的领先科技成果。与往年相比,今年领先科技成果的征集内容更加多元化。”

    尽管如邬贺铨院士所说,这15项创新成果涵盖了经过权威机构认定的基础理论类成果、前沿技术类成果、先进产品类成果、创新商业模式及综合类成果,但人工智能的创新尤为引人关注。

    微软此次入选的“统一自然语言预训练模型与机器阅读理解”代表了微软在机器阅读理解、对话式人工智能和翻译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

    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说:“它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以自然的方式交流,这个技术的突破将创造许多新的机会,也让我们朝着实现比尔·盖茨先生的让电脑‘能看、会想,能听、会讲’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当人工智能不断突破的步伐快到超乎想象时,中国相关企业及学校在这个领域显现出越来越强的能力,在某些节点上已开始做出领跑姿势。

    此次入选的“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听起来特别科幻,是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研发的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表示,通用人工智能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的两条途径中,基于计算机主导的方法在图像文本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大脑是我们所知的唯一通用智能体,但我们对这个系统知之甚少,极大地阻碍了基于脑主导的方法的发展。

    把两者融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计算框架,是目前业界公认的最好的发展人工通用智能方法。清华大学提出的异构融合类脑计算框架就是把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两种方法凝结在一个架构下。

    施路平说:“我们用3%的代价就实现了既支持人工神经网络,也支持像脑一样工作的外控神经网络,且二者之间可以异构建模。用一块芯片构造一个类脑自行车,它可以像人一样探测感知过障避障,并可自动控制。这个技术可以很容易应用到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旷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入选,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这样总结Brain++的重要意义:“它让规模化算法训练成为可能。”目前业界普遍把深度学习框架作为算法开发工具,但学习和使用成本高且难以规模化。

    依托Brain++,旷视斩获了22项全球AI竞赛冠军,被业内称为“屠榜行业纪录”。打榜的同时,Brain++实现了对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场景的赋能。

    2019年8月,科技部宣布依托旷视建设“国家新一代图像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升级,社会各领域对计算力的需求倍增,能耗问题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2016年,全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1200亿千瓦时,超过三峡大坝当年的总发电量。

    此次入选的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曙光)研发的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可很好地解决能耗烦恼,若全部采用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全国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电400亿千瓦时,相当于1/3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介绍,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突破了传统风冷技术的冷却极限,将服务器芯片、主板在内的所有计算部件浸没于液态冷媒中,通过液体相变为气体带走热量,实现高效散热,硅立方使能效比提升超30%。

    邬贺铨院士说:“这些成果和技术,蕴含着人工智能在生活领域中的无限创新可能,饱含着互联网人开创未来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成果的成功应用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原动力。”

    (科技日报乌镇10月2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