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盖伦
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已正式通车运营近一年。它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其中,岛隧工程项目是该工程难度最大的部分。10月16日,在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表示,中国大工程建造已到可以选择设定最高目标的时代,“可以带给人们过程与结果的美好体验”。
时代决定大工程的建造目标。林鸣说,大桥自身的建设和运营一直秉承着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港珠澳大桥的铸造技术,减少了近千万方的海上挖泥量,缩短了近3年的海上作业时间,保护了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工程中首创的半刚性沉管结构,突破了过去世界范围内“非刚即柔”的沉管结构体系,节省了数十亿元的工程维护费用。“通过不断超越世界先进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我们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林鸣说。
他认为,当今中国具备很多创新机会、较好的创新条件、较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不过,创新意味着向未知迈进,未知,就意味着风险。在大工程建设中,如何平衡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林鸣说,中国总结出的方法,是坚持科研先行、坚持实验先行。在工程存在重大风险的地方要先进行科研攻关,在可以允许失败的地方先进行验证实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期间,工程直接建设费的4%投入了科研攻关,总共进行了136项验证实验,确保了大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完成。“我的体会是,中国大工程建造技术,通过创新能够超过世界已有的同类技术。”林鸣说,有这种底气,充分条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体制,必要条件则是中国几代工程师与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可以为我所用的世界先进科技。
当然,在大工程建造管理上,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林鸣强调,在科技高度发达、工程条件极大改善的情况下,认识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更难。“要在认识上下功夫,不断补短板;也要重视细节。”此外,还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师,更多高技能工人。
林鸣回忆起建设岛隧工程时的艰难。这一工程需要的外海沉管隧道安装技术,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建设港珠澳大桥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安装33节、重约八万吨的沉管,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海上安装作业,在世界上也是首次。“我们抓住了这次机会,通过自主攻关,突破了核心技术。”林鸣说,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意外波折,曾两次停工超过100天。但是,工程团队依然做到了零事故、零伤亡。“大工程管理需要全员深度参与工程风险的辨识与排查,需要全国各专业顶级专家参与工程方案的审查,进行技术支持,也需要现代科技带来的信息化手段。”
林鸣说,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科学,以人的安全和绿色可持续为发展主线,就能找到大多数的工程的认识问题和细节问题。“有些问题用现有技术就能解决,对那些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站在全球高度,整合全球资源,并最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科技日报北京10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