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促进和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当朋友得知记者今天的采访主题时问道。
这可能也同样是很多公众的疑问。
这一天的重要新闻及在2019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见闻,或许可以简单回答这一问题。
今天,“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有媒体称,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培训班;在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国科技扶贫减贫故事刷屏;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有何关系?事实上,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它们刚好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解释了今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主题——“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素质促进
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等。
“成功应对各种重大全球挑战,实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主席、南非科学院院长达亚·瑞迪强调,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理性分析看待各种现象。
达亚·瑞迪认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科学否定主义以及各种伪科学观点大肆传播,而这种传播的背后,时常隐匿着破坏科学基本价值观的不良企图。
他举了个例子。国外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疫苗有毒不能接种”的言论。“有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一半人表示不信任疫苗,这表明,这类言论很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恐慌,并造成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各种误读。”达亚·瑞迪说。
在达亚·瑞迪看来,正因此,提高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个需要各国合作的迫切课题,科学界在这一课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看,公众对科学总体是信任的,但还不够。”达亚·瑞迪说,科学界有责任阐明科学的方法和价值观,让大众加强对科学的信任,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以及对气候变化等各种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科学依据。
中国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的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也强调,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价值使命。“人类发展最本质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则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怀进鹏说,人类已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共融共生。这一趋势为解决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机遇与可能。但同时,人们在拥抱科技变革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忧虑科技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科学素质为抓手强化科技向善,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福祉。
怀进鹏说,科技的宿命是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的初心则是惠赠人类,“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之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正因此,怀进鹏说,中国高度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为民服务。
他讲了3个有关水的故事:江西瑞金沙洲坝的“红军井”、改善中国西部饮水状况的“母亲水窖”,以及王浩院士团队的水治理研究,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水处理装备技术和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实力。
“中国众多科学家都在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提供科技保障,清洁水供应系统已覆盖全国98%人口。”怀进鹏说。
事实上,当天会场外名为“科技之光——中国西部及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行动”的小型展览以更广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素养助力脱贫的经验。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云南曲靖农林局干部帮扶贫困农民养牛走上致富路;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引进了科技人才;新疆的阿克苏苹果在电商平台屡创销售佳绩……
持续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
2030议程明确表明,在落实SDGs的过程中绝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国目前在提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科技共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他坦陈,以目前的进展仍无法整体实现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一方面需要理清存在的问题,寻找协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即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形式,同时也应加强企业、区域以及国家间的科技伙伴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傅伯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