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瑾(前排左二)和学生们在一起合影(资料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魏梦佳
她没有闪光荣誉和响亮头衔,从教28年,让所有学生交口称赞,满怀感恩;她宽容无私,温婉如水,追求完美。这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2岁的教授于瑾。
去年5月24日,于瑾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今天,师生们依然深情怀念这位师者。他们说:“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
正值开学,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园热闹非凡。博学楼301教室门口,博士生穆远东凝望讲台,似乎还能看到恩师于瑾熟悉的身影:蓬松可爱的短发,素色裙子,温婉亲切,笑着招呼:“小朋友们,我们上课啦!”
上世纪90年代初,于瑾进入对外经贸大学任教,是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首批学者之一。任教期间,她先后开设“投资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奠定了学校微观金融课程体系基础。
28年间,她一门心思打磨“金课”,凭借深厚学养与个人魅力,成为学生仰慕的“宝藏老师”。“她的课特热门,学生都疯狂抢课。”于瑾的同事、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说。
在学生印象中,于瑾讲课深入浅出、丰富生动,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联系,还经常请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来交流,教室总挤满了人。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蒋先玲说。
“金融市场天天变,她的课也在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特别好。”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萍说,于瑾每学期都要更新课件,增加新内容,甚至每次上课前她还都在改。
“课后答疑”是于瑾20多年的教学习惯。每次课后,她都会留下来为学生答疑,通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累了也不肯坐下”,往往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这成为很多人记忆最深的一幕。
“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最幸运的事”
“能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
于瑾喜欢称学生为“小朋友”“小可爱”。学生的大事小事,她样样在意。在学生求学、求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总能及时给予帮助,从不怕麻烦。
于瑾“不挑学生”,学生只要发一封自荐邮件表达拜师意愿,她总会爽快答应,在详细回复后暖暖地加上一句:“谢谢你选我做导师,欢迎成为我的小朋友。”
对每位学生的论文,于瑾总是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错过”。对学生邮件提出的问题,她有时一回复就是几千字,语气真诚亲切;回复晚了,还会向学生道歉。
在一封指导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的邮件中,她详尽介绍了撰写的要求和方法,还为学生罗列热点研究方向,并附上往届优秀论文。
她经常与学生谈心,费心为他们推荐实习和工作机会;这种关心,绵延到学生毕业,关心学生工作是否顺利,操心他们的结婚、生子,为学生的孩子准备玩具和衣服……
于瑾一生为近1.8万名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培养了上百名硕博研究生。“她是我见过最关爱学生的老师。”学生贾敏说,“她看到我们满满都是优点,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学得好、过得好。”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
江萍回忆,当年自己无意中说起,办公室人多较吵,无法安静做科研,于瑾马上将办公室让给她,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移到了教室和家里。
“很少人能做到这样无私。”此事让江萍感念至今,“她就像‘人间四月天’,美丽又温暖;也像水一样,温柔平和,利万物而不争。”
为帮助年轻教师,于瑾将辛苦创立的“金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移交给年轻人,还热心传授“讲课秘诀”。“她有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都让给了别人,一辈子专注教学。”蒋先玲说。
去年5月24日上午,于瑾在校指导学生论文,回家后继续微信指导,之后在午休中永远睡去。
离世前一周,她忙于20多个学生的论文答辩,反复修改。离世前一晚,只睡了两个小时。遗物中,有她为一位生病教师准备的3000元捐款。
悲痛的学生从各地赶来,只为能再见她最后一面。数百名学生自发为老师守灵、抬棺、送葬,久久不愿离开……
无声润物,芳华永存,薪火相传。9月16日,由于瑾亲友、师生筹建的“于瑾教育基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奖金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的教师、资助培养优秀生等。
“于老师让我们更坚定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江萍深情地说,“对她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的样子,把她的爱传递下去。”
于瑾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学生。穆远东决定,毕业后也要做名教师,“她让我看到教书育人的伟大,深感做老师是件幸福的事,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她’。”(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