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
—— 2019年全国科普日见闻
本报记者 陈 瑜

    “爸爸,为什么嫦娥奔月要先架‘鹊桥’?”

    “因为月球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我们通过发射卫星架起‘鹊桥’,才能和月球背面取得联系呀。”时值中秋小长假,郑先生驱车近20公里,带着9岁的孩子来到了中国科技馆——2019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馆之一。

    郑先生说,自己平时比较关心航天动态,结合场馆内的模型实物和文字说明,可以更好地向孩子讲解航天知识。

    9月14日,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幕。时值中秋小长假,主场馆吸引了不少带着孩子一同前来的家长。

    造岛神器天鲲号、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国产航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1模型……围绕瀚海扬波、逐梦星空、制造强国、核能伟业等主题,主办方力争通过互动等展示方式,增强大国重器与观众的互动。

    在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的神舟七号模型前,一名小朋友正拖动舱外服为航天员换装、帮航天员拾取试验样品。

    虽然全天分时段共放票5次,但高铁驾驶员体验票仍一票难求,一名60多岁的长者说:“现在不少人都有乘坐高铁出行的经历,这次想体验下驾驶高铁是什么样的感觉。”同样火爆的是航母体验票,观众可以分时段领票通过VR体验驾驶航母。

    听过来人讲过去的生活?也许穿越到那个时代看看更加直白。在场馆的一个专门区域,选择性别、想穿越回的年代,比如上世纪80年代,对着镜头拍个照,系统就能自动合成图像。记者就体验了一把,变身扎着麻花辫、穿着花衬衣牛仔裤、左手大哥大右手置额头比V的女青年,真正实现时光倒流。

    在支付变革环节,观众转动转盘,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如粮票支付,就能观看视频,了解当时支付的场景。“还是现在的手机支付方便。”一名中年女性由衷感慨。

    不仅是高精尖科技成果展,科普日还汇聚了小小科学家的奇思妙想。

    展区一角展示了赵州桥、港珠澳大桥等我国5种典型桥梁模型,更吸引人的是一些用简单的纸板设计、制作的桥梁模型。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作品来自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该校通过参与湖南省平江县公益爱心桥项目,鼓励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设计公益桥,还开设科学兴趣班,有针对性地传授桥梁力学和材料知识,使孩子们不断完善设计,思考如何才能让桥梁更加牢固、合理。

    今年是中国科协第16次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其中,北京主场活动设在中国科技馆和北京市科学中心。

    相关人士介绍,现场广泛使用游艺、互动体验等群众喜爱的方式,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接触,提升了活动吸引力。同时,全国范围内还组织开展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乡村振兴农村科普联合行动、网上科普日系列活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

    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持续到9月20日,预计全国将有1.5万个单位开展重点活动2.4万项,辐射公众3.2亿人次,再创新高。

    作为国庆前举办的一次大型群众性公益科普活动,不少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祝福:“祖国万岁”“我爱祖国”。

    (科技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