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
在湖南“北大门”岳阳境内,流经湖南段的163公里长江干流与洞庭湖交汇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被认为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日前,记者跟随全国人大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实地采访发现,从“守护好一江碧水”到“守护好一湖清水”,湖南开启一场绿色蝶变。
科技赋能:清洁焚烧发电日“吞”垃圾5000吨
洞庭湖南汇湘、资、沅、澧“四水”。长沙望城区位于长江支流湘江西岸,区内黑麋峰是长沙首座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
站在处理场清洁焚烧发电中心4层,隔着玻璃幕墙,记者见到了长108米,宽30米,高30米的巨型垃圾储坑,容量达5万余立方米。储坑上方有3个大型垃圾抓斗,操作人员透过玻璃,可一睹储坑全貌并通过远程控制抓斗,最多一次可将重达12吨的垃圾抓取至焚烧炉内。
浦湘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纪康告诉记者,垃圾倒至储坑后,通过5—7天的生物降解,产生的污水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则进入焚烧炉燃烧,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再通过汽轮发电机进行发电。
长沙市副市长刘明理说,之前长沙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自2018年成功并网发电以来,日处理生活垃圾5000吨,固废处理场垃圾填埋量从2017年的7000多吨下降到目前1000多吨,沼气及臭气产生量大幅减少,也避免了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转型升级:老工业区脱胎换骨
站在中国五矿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冶”)老办公楼顶层眺望,烟囱林立。2018年12月30日,株冶基夫赛特炉正式熄火关停,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
15.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光鲜的背后,粗放式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这里成为株洲最大污染源和湘江流域最大“环境敏感区”。
从2014年起,株洲市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创造了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株洲样本”。
光搬迁企业还不够,污染了的环境还需治理。
霞湾港是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废水流向湘江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排污口。随着排放主体不同,这些工业污水经常出现不同颜色,所以人们把霞湾港叫做“五彩河”。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湘元介绍,株洲探索创新“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地流转”的治理模式,包括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让参与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取回报,如今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
“希望能还清水塘真正的清水。”面对搬迁改造,一名附近居民有不舍更有期待。
株冶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伟清告诉记者,株冶在衡阳水口山建立了一个绿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炼基地。刚刚投料生产的株冶锌项目,引进了1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拥有4个世界或国内第一核心技术。基地全部建成后,铅锌冶炼产能将缩减一半,年营业收入增加3倍,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
监测护航:去年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创近10年之最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设有5个下属管理站,共25处监测点。正值汛期,水位比较高,记者乘铁皮小船,穿过长江岸边湿地,到达了管理局设在长江段的唯一监测点——林阁老巡护监测点。
长江在这自南往北继而又自北向南拐了个“S”弯,因为水流变慢鱼虾成群,这里成为江豚的“天然食堂”。记者采访时,几头江豚也来“助兴”,时而水中戏水,又很快“躲”入江水中,如此往复。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君山后湖管理站站长周洁说,以前这是一处非法砂石码头,成天机器轰鸣,噪音隆隆,江豚一度在这里消失。
如今岳阳市政府实施“禁砂、治岸、退养、截污、净水、转型、严管”等七大行动,长江沿岸和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野生动物有了更好的栖息地。2018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超过24万余只,数量创近10年之最,在林阁老一带观察到的江豚大约有12头。
相关人士表示,管理局正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对接,共同建立洞庭湖生态研究站和洞庭湖野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开展湿地功能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