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样品采集 |
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培训 |
开展真菌毒素快速检测分析 |
“平谷的大桃、怀柔的板栗、大兴的西瓜……这些知名农产品究竟是不是真的产自这些地方呢?这就涉及到如何判断产地,进而对产地源头基础生产条件进行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管理以及农产品品质评价……”刚刚坐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质标中心”)主任郭晓军就滔滔不绝聊起了中心的工作。他随手打开一份文件,里面写着:同意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确认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
“这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刚刚给我们颁发的,获得这样一个工作平台的支持,是对我们中心工作的认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所承担的责任是沉甸甸的。”郭晓军说。
就在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进一步强调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工作目标,要求着重从食品安全标准、产地环境污染治理、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全过程监管体系等方面实现2035年的原则性目标。
创新研究,为老百姓把好食品安全关
早在2006年成立之初,质标中心便提出了围绕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以检测方法、速测技术以及检测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主的办所方向,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发展以数量发展为主,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关系的总体平衡,但由于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在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数量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郭晓军介绍说,进入本世纪,我国逐步把食品安全工作提上重要议程,原农业部陆续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公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2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整合全院专业分析检测技术资源,成立了“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质标中心前身)。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不断重视,质标中心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3年,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被正式更名,中心的工作也被纳入到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当中,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平台资质相继被评定。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农业行业标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28项,发表论文258篇,其中SCI收录80篇、EI收录42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
与此同时,质标中心已逐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检测能力:可以完成包含粮食、蔬菜水果、土壤、肥料、饲料、灌溉水、固体废弃物等七大类400余项参数的检测,同时,形成了对抗生素、塑化剂、生物毒素、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具有特色优势的检测能力。
在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质标中心相继开展了农产品品质检测工作,已经具备氨基酸、维生素、多酚、蛋白质、淀粉等营养品质及特征性营养功能成分指标的检测能力,并将其应用到水果、蔬菜、粮食等品质检测工作中。同时,质标中心开展的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具备了镉、铬、砷、硒等元素不同形态的检测能力,可以应用到土壤、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产品不同元素形态的检测中,并对其毒性开展相关研究。
2017年,质标中心成功入选了环保部、农业农村部、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首批检测实验室名录”,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八家实验室中唯一一家农产品重金属、土壤重金属、土壤多环芳烃三项检测能力都具备的实验室,这既是对中心在土壤、农产品等领域检测技术能力的充分肯定,也大大提升了中心的行业地位及竞争力。
“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出台,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科技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科技创新是根本和出路。”郭晓军认为,作为北京地区重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创新与科技服务平台之一,要积极担负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责任,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从标准入手,从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评价与管控、优质农产品评价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真菌毒素,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1991年,我国安徽省有13万人因食用呕吐毒素污染的小麦急性中毒。“这种毒素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和大麦等谷类作物及其制品,人畜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欧盟分类标准将其定为三级致癌物。”质标中心质量与标准研究室主任王蒙博士介绍,真菌毒素超标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的最大阻碍,2005—2014年10年间,我国出口欧盟食品违例事件3039起,其中真菌毒素超标占24.9%,是单一事件中比例最高的。
为明确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果蔬制品和小麦中真菌毒素的风险状况,2015年,刚刚应聘为团队负责人的王蒙迅速组建了一支“突击队”,前往河北省的田间地头,了解小麦生长过程中主要产毒真菌的发生规律,研究产毒真菌的毒素累积能力及其化学型,并利用自主研发的系列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快速样品前处理新产品及其配套的精准检测技术,监测小麦及其制品中20余种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情况,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由于农产品中真菌侵染的普遍性和真菌毒素污染的高发性,受种植方式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真菌毒素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因此,毒素污染的全程管控措施研究至关重要。”王蒙说,通过快检技术,明确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控制小麦真菌毒素累积的关键控制点,并探索多种抑制产毒真菌生长及其毒素累积的天然产物减毒制剂或酶制剂,形成农产品真菌毒素控制技术规范或方法标准,将为有效降低和消除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能力,进而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质标中心自主研发的快速前处理专利产品实施许可权已转化至企业,并在多家质检机构使用,打破了真菌毒素快速前处理产品对国外多功能净化柱的依赖,同时中心研制出的各类真菌毒素标准物质,更好的满足了政府监管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完善手段,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为了建立北京地区农田环境变化的长期监测体系,从2008年开始,质标中心在北京的基本农田设立了157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和15个设施农业观测基地,获取了京郊近十年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形成了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图集并建立数据库。”质标中心农田环境研究室主任陆安祥研究员介绍,这些信息的获取,能够通过结合北京市实际需求,开展北京郊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而生产企业也可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种植模式和投入品,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陆安祥说。
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质标中心陆续开展了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出多款便携式土壤重金属检测仪,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筛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支撑。目前,质标中心正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总站牵头的食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与此同时,针对北京生产基地和外埠进京蔬菜、食用菌、水果、粮食、禽蛋等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食源性微生物等危害因子,质标中心进行了持续性监测,建立了长期监测体系,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初步掌握了北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及毒素以及基础养分监测方面,质标中心每年定点完成50余个基地的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为保障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环境质量追溯、调查及评价作了大量工作,为基地和农业企业质量追溯提供了依据。
郭晓军表示,作为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首批成员单位,质标中心积极对接相关企业,面向社会共享科研设备和检测技术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2015年至今一直被评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秀成员单位。今后,质标中心将进一步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监测、检测水平,扩展检测领域和范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辐射到环京地区,提升保障北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