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这种中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回顾甲骨文的发现历史,说法颇多。流传较广的是,大概在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的农人偶然间在田野中发现了甲骨的碎片,并将其当作可以治病的龙骨卖到了药店,后来,山东古董商人范寿轩等人又偶然间发现甲骨上有文字。1899年,范寿轩等人带着一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到北京,向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兜售。王懿荣进士出身,有着极高的金石学造诣,当即认定这是殷商古物,决定花重金收购甲骨。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未来得及留下任何有关甲骨文的研究文字。1903年,与王懿荣交游甚密的刘鹗在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便逐渐为世人所知,成为金石学家收藏研究的对象。而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刻意隐瞒了甲骨的出土地,所以直到1908年,罗振玉才查清其出土于“安阳县四五里之小屯”,并在其1910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指出,小屯甲骨“实为殷商王朝之遗物”。从此,甲骨文就与安阳小屯以及殷墟分不开了。
人们很早就相信甲骨可以沟通人神,将其作为占卜之用,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不少有灼痕的甲骨,但却没有文字。到商朝,人们开始广泛将甲骨用作占卜和书写的材料。龟甲大多来源于南方诸侯进贡的贡品,有腹甲、背甲两种。其中腹甲较为常见,且由于较为平整,所以通常整片使用,而背甲由于脊背中央凸起,多锯为两半,也比较罕见。所用之骨多为牛骨,外加少数的鹿骨、羊骨、虎骨等。商朝用大量的牛来祭祀,少数的牛会被焚化为祭品,其余的多供食用,所以采牛骨十分方便。牛胛骨宽阔而光滑,便于契刻,所以最常被用于占卜。其他部位的骨头,如头骨、肋骨等也偶尔被使用,但多用于记事,一般不用于占卜。有些学者认为龟甲是主要的材料,在龟甲不够用时才会用兽骨。
商人在使用龟甲占卜前,要先对其进行刮磨、锯削,使其平整,然后在其内面上,以假想的中轴线为界,对称地凿上一些洞。这些洞由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洞和一种更小的圆洞组成,每个洞底部都不能钻透,所以对钻洞的技巧要求很高。占卜时需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首先把要问的事向上天祷告,接着灼烧甲骨,甲骨受热之后,先前所凿的洞则会产生裂纹。这些裂纹便被认为是上天对所祷告之事的回答,是上天所泄露的“天机”。
龟甲产生裂痕之后,商人便将其直接刻下来,由于甲骨坚硬,刻字的工具最可能是铜刀。刻后的文字,有的填上朱砂,有的填入黑墨,更有的填上松绿石来作为装饰。在2018年,央视网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展示的文物“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就是一块在文字中镶嵌了绿松石的兽骨。
商王“无事不占,无日不卜”,占卜的内容既包含如日蚀、月蚀、风、雪等天象;也包含了如生、死、病、梦等人事;还包含了对将要进行的渔猎和战争等的预测……几乎无所不包,甲骨文也多是卜辞。除了卜辞之外,剩下的甲骨文则用来记事。
我们能够认识的甲骨文虽然大概只占我们发现的甲骨文的三分之一,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