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忆高考
“40多年前的那场大考,是我和我们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经历。现在想起来依然激动与兴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回忆起自己参加共和国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首考”历历在目。
孙逢春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偏远山区。1972年底,他考入高中。可那时全国大学都停止了招生,也没人知道何时能恢复高考。
不过,老师很肯定地告诉他,高考一定会回来,让他千万不要放松学习。老师还偷偷送了他《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和《电工学》3本书。这让他的大学“幻想”,一直在心中荡漾。
其实,孙逢春中学里真正读书的时间只有两年。高二后,他就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学修拖拉机等农机具的“半耕半读”生活。这段经历,“歪打正着”成就了他突出的动手能力。“现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就像又回到当年‘拖拉机本行’了。”他说。今天大家看来似乎“不恰当”的比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却最为恰当。
此后有一段时间,他在生产大队砖瓦厂劳动改造。“我常常晚上爬到砖窑顶,数天上的星星。诅丧、失落、彷徨……”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孙逢春真的“逢春”了。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不过,他确认自己有资格报名参加高考时,离高考仅3周时间。“我也没觉得格外‘匆忙’,毕竟从未放弃过学习。但那3周,我也在挑灯夜读。那时候煤油限量,家里兄弟姐妹的煤油全用来供我复习用了。”
举“全家之力”,他上了考场。“数理化考得还行,但语文和英语填空题很多没做出来。考完第二天,我就觉得完了。”
自认“完蛋”的孙逢春,到公安局当起了办案临时书记员,过起了白天工作,晚上复习的日子。
那年春节后的一天,他在小镇办案,晚上刚回宾馆,就遇到了前来寻他的二哥。“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啦!”
“当时我脑中一片空白!”孙逢春回忆。经历短暂的开心后,他又犯了愁。原来,初录后需体检。这让曾患急性肝炎的他,十分不安。“我听说红糖可缩肝,但要提前两小时吃。”于是,他把家里筹集的一斤多红糖,在体检前“按时”全部“生吞”了。以至到现在,他也不想再吃糖。
“这种迫切想读书的心理,可能在只有那个年代,像我这样几乎没希望的人才会有吧。”孙逢春说。
几经波折,他的大学路总算“铺平”了,开始了自己的奋斗新生活。靠助学金读书的他,还将每月18元助学金中,不多的4元现金全攒着用于买书……
“不经历风雨,怎能有彩虹。”他向科技日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