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局面正在出现积极变化。记者日前在江苏、广东、四川、贵州等地调研数十家民企发现,不少一度因融资压力“喘不上气”的民营企业家现在感叹,终于能“缓口气”、好好思考一下企业的发展了。
回首来路,融资难老问题为何此轮如此凸显?民企融资还得怎样打通堵点?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怎样才能把过于依赖间接融资、过于依赖抵押的“独木桥”,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立交桥”?
救急≠救济,坚持以市场化办法解难题
央行去年10月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从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入手化解难题。支持工具启动之初,就明确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重点支持经营较好、有前景,只是遇到短期困难的企业。
该救谁?怎样救?华西证券相关负责人说,纾困资金不是政府直接“赤膊上阵”给所有人发救济金,而是坚持市场化原则,被救助的企业是要付出成本、承担义务的。
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集团通过独立评审选择支持企业,该集团董事长胡泽恩说,支持的是专注主业、已尽力自救、面临短期困难的企业。
如何把纾困资金用在刀刃上?价格机制很关键。以“固定收益+后端分成”模式为例,深圳市属国企高新投集团董事长刘苏华表示,通过设置委托贷款年化利率,可以避免因收费过低而形成价格洼地,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对走出困境后的民企,资本市场会给予合理估值,后端分成可以让机构获得与所冒风险对应的风险补偿收益。
彻底打通融资堵点,还需建立长效机制
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如何让缓了一口气的民营企业变得生龙活虎,需要以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彻底打通融资堵点。
一是完善“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让部分金融机构不再观望。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进一步改进内部业绩考核制度: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得好的,应更多奖励;出现风险,在信贷管理人员尽职履责的情况下应免责。
二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必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当下,利率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合一轨”。“改革推进的过程将是积极稳妥的,我们不急于求成,但也不会停滞不前。”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说。
三是破解信息不对称,亟待完善信用信息平台等基础性制度。金融机构苦于不能充分掌握民营、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制约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国家正抓紧建设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推动数据共享,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障碍。
风雨后见彩虹,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实体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这类抱怨不少。这客观上也折射出我国金融业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
为此,应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如果说在昔日投资高增长、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银行习惯于抵押贷款是适应了“重资产”模式,那么在依靠科技进步、服务业大发展的今天,必须探索出适应“轻资产”模式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型企业方兴未艾,依托风险投资、发展股权融资是将来这类企业融资主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创造融资路径,更能充分发挥发现价格和促进投资并购的作用。即将起航的科创板将承担重任。
小微企业遍地开花,更接地气的中小银行理应为本地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近期央行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透出鲜明的政策导向。
此外,破解融资难题,要求金融机构的服务及时跟上时代和企业需求的变化的同时,也警醒企业,高杠杆、快速扩张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要合理安排融资结构、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