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外
刚刚,长沙市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长沙市科技局局长郭塨会上就这项持续了16年的大赛,做了一个观后“项目点评”。
在长沙,有句俗话叫“耐得烦,霸得蛮”,意思是执着地坚持。这六个字,成为支撑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力量。比如,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这座城市就极为“耐得烦”。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在这座城市,从“开张”到现在,已坚持了16年。
这项大赛有“三度”。首先是“有热度”。今年3月启动的大赛,共有25所长沙高校、3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128个项目进入专家复评,创下了历年之最。这也是由于大赛年复一年“积累”下来了品牌和人气。
其次,大赛越来越“有高度”。以今年赛事为例,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大赛类、39个决赛项目,都具备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投资价值明显的特质。部分项目甚至已注册公司并进入市场化运作。
同时,大赛也颇“有深度”,不少项目研究方向很前沿,但也很贴近民生。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可见光/热红外双模态RGBT视觉跟踪系统”项目,突破了现有无人机目标跟踪系统的局限,提高了无人机系统的全天时和全天候工作能力;湖南师范大学“适用于体液活检的外泌体提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项目,研发出了一种从生物体液中高效便捷获取外泌体材料和方法,为检测诊断疾病提供了便利;湖南农大“生物碳+微生物联合作用治理黑臭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制备出了一种高孔隙度、高比表面、吸附效果好又价格实惠的生物炭材料来固定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生物炭”联合修复,能有效解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这些项目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创新源于生活,创造源于发现”。
一项大赛,为何如此“耐得烦”?这与长沙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息息相关。长期以来,长沙市着力于从制度、人才等方面入手,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深度融合。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一直是该市布局的重点。通过大赛驱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也为长沙高质量发展,培育了大批“本土造”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