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商业航天大幕已拉开,谁来掌控“生命线”
地面测控站、中继卫星、一般卫星信息传输示意图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华 凌

    “若说卫星和运载火箭是风筝,测控系统就是控制风筝的生命线。”日前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CEO刘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卫星在轨日常状态需要测控维护;卫星发生异常需要测控纠正;卫星发生故障,需要测控抢救;卫星寿命末期需要测控保驾,进行延寿处理,尽最大可能挖掘其价值;卫星寿终正寝更需要测控对其进行离轨处置,为后来者腾出安全空间。可以说卫星在轨寿命期内,只有测控对其不离不弃。”

    作为航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虽已建立了陆、海、天基一体化的航天测控系统,但很难适应灵活多变的商业航天应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天链测控率先进入商业航天测控领域。

    资深航天人开拓测控新蓝海

    刘颖介绍说,“商业航天发展离不开军民融合。因航天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和国家利益及国防建设息息相关,不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都是由军用转为民用,而后才开始商用。现在适逢我国军民融合战略机遇期,商业航天发展和民间力量开始参与,天链测控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天链测控两位创始人都是在航天系统工作20余年的资深航天人。目前,天链测控的技术团队仍然保持人均从业时间15年以上的行业优势。

    据介绍,天链测控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目前已具备同时服务50颗在轨卫星的能力。凭借专业的实力打开市场,开拓测控新蓝海,对天链测控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从科研人员向商人的转变,与其说技术的转化不如说思想的转变;与其说把技术推向市场,不如说把应用推向商业化。‘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应该是商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刘颖坦言。

    既然是商业,就要按照商业规律办事。刘颖总结道:首先是紧跟客户需求、吃透用户要求,快速适应市场;第二夯实基础、做精业务、做好服务;第三尽快产生效益,早日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天链测控迫切要完成的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与航天测控相结合,寻求适合商业航天测控的新思路新模式,将航天测控推向商业市场。

    刘颖指出,“当前我们的发展策略是多手段并举。一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已经与多个国家的相关企业建立关系,当前有两个地面站在国外布局;二是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目前已形成商业航天测控网络基本架构,经过了十余次任务、20多颗卫星运维服务的实战考核,为商业测控服务网络的发展、完善和优化奠定扎实基础;三是多手段保障,除了固定地面站之外,还将采用车载、船载移动站等,进一步增强测控网络的能力。”

    让航天应用更直观高效

    以往航天应用离百姓生活很遥远,时至今日,航天产业越来越与民生息息相关。从应用角度讲,商业航天测控服务的对象是商业卫星、火箭,不直接面向个人。但是通过高效的商业航天测控运维服务网,可以让航天应用更加直观高效,以至于让卫星和火箭“触手可及”。

    据刘颖介绍,目前,个人消费级产品中,人们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导航和定位服务,其他如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远未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由此,我国商业航天整体面临的问题是尚未形成需求旺盛的具体应用,有待于专业公司进入市场开拓填补。未来商业航天应用可能会更趋于个性化,满足比较新奇的需求。

    然而,业内专家认为,要满足来自商业上更多的需求,地面测控站“扎堆”建设是覆盖不了卫星全球化运维和应用的,因此,现在国外建站成为重中之重的举措。

    刘颖进一步解释说,卫星绕着地球转,也就是说卫星是全球“漫游”的,要想高效地运维服务卫星,须在全球布局构建“基站”。截至目前,天链测控已建成两个海外地面测控站,到今年底计划在海外建成5到10套卫星地面测控站,基本形成对2000公里以下低轨道卫星测控运维服务能力,建成商业化航天测控服务网络,同时能够服务200颗以上在轨卫星。”

    “可以想见,通过天链测控军民融合的生动实践,测控运维服务商作为卫星及火箭完成任务使命的依托,今后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相信我国商业航天测控网的发展将朝着‘天地一体、按需接入、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目标发展。”刘颖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