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广告印上试卷,失守的不仅是命题环节
杨 仑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做错了事,总喜欢把这句话当借口,却忽略了下半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近日,上海市一份初中语文试卷在近乎一整页篇幅的题目中涉嫌大量植入“饿了么”订餐平台的广告,舆论为之哗然。

    在这份试卷中,命题人针对对企业的品牌、商业口号、企业员工事迹甚至商标进行了宣传,并要求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答,有语文教师直言“这根本就是广告”。

    近年来,商业广告进校园实在算不上一件“新闻”。从去年至今,诸如手机品牌进考卷、楼盘广告印上红领巾等事件屡见不鲜。2018年10月,教育部还特别下发了禁止商业广告以任何形式进校园的紧急通知。然而不到半年,这股歪风就“涛声依旧”,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了。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校园是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核心场所,而不是企业攫取利润的“卖场”。商业广告的内核由消费主义所驱动,它所展现出的消费逻辑和理念,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单从纸面上看,我们对广告进校园的危害认识得非常深刻。新修订的《广告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科书、教辅材料、练习册、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主管部门也很重视,除了下发紧急通知外,教育部还专门通报了几起似事件,要求坚决禁止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确保校园一方净土。

    但在执行层面,这些通知、制度显然没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以“饿了么”进考卷事件为例,即便是教育实践中需要引入企业案例、“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但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处理,用某企业或A企业代替,隐去敏感的商业信息。

    一份试卷呈现在考生面前,需要经过命题人、教师、教研室等多个环节的共同审核。然而层层把关却层层失守,在各个关键环节中,竟然没有人对如此明显的问题提出异议,仅仅拿“未发现命题团队与其有商业往来”做借口恐怕难以服众。相关监管环节没有扮演好校园守护者这一角色。

    要把商业广告赶出校园,就需要利用好法律与制度的武器,对每一次触碰红线的行为进行顶格处罚,才能在每一名教育从业者心中设好警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