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
破除创新藩篱 激发要素活力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杨国梁 陈真玲

    科技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发展在于人才,人才发展在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并提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研规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激发创新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常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然而,往往是行政干预创新、行政主导创新、行政约束创新,由此导致资源错配,难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全面创新的良好局面。长期以来,行政主导下的科研评价体系难以遵从人才成长规律。一些基础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的实验观察,还有一些研究需要科研人员的灵光闪烁,而有许多行政管理办法往往一把尺子量到底,导致我国基础研发相对落后。

    习近平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这要求行政体制要为科研服务,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不要过多干预科学家创造活动,积极改善原有不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借鉴国外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尺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解除行政体制的羁绊,需要从制度上防止行政领导“瞎指挥”“乱分派”,给予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劳动合理物质补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只有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研创新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创新、关爱科技人才,才能释放创新活力,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成果、新技术。

    净化科研氛围 营造创新环境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净化科研氛围才能培育适宜创新的土壤。目前科研界“学而优则仕”之风盛行,一些科研人员早期勤奋敬业,一旦博得人才头衔或一官半职便“退居二线”,甚至成为科研“老板”。也有科研人员善于“搞关系”“项目运作”,这些都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也不利于老科学家继续释放创新潜力。

    我们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坚决打击学术不端,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净化学术环境,为科研界树立综合业务和思想道德一流的科研标兵。另外我国高校各级评估种类繁多,各大高校不惜重金抢夺各种“帽子人才”,并且把大量宝贵资源投向一些科研创新水平一般的帽子人才们,甚至不慎重考察其真实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而对资历浅的青年科研人才缺乏关爱和尊重。我国各类“帽子人才”为科研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防止“轻实干重虚名”和“伪专家”等现象,也要警惕高级人才“腐化蜕变”。这需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事后监督机制。对于潜心科研创新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专家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创新人才的尊重和关爱,也在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后台保障。

    下放经费管理权 激发创新动力

    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创新活动继续进行的物资保证。以往项目经费管理过严,限制过死。经常是“有钱没法花、不花还不行”“需要钱的时候没钱花”“不需要钱的时候必须花”。经费管理制度导致“科研人员围着经费转”,浪费科研人员大量精力,主要因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捆住科研人员的手脚,使其不能有效、方便和简易使用科研经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总书记讲话切中科研经费管理之“痛”,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我国先后出台了诸如《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多项政策文件,在“简化预算编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松绑”,让科研人员告别“经费烦恼”,集中精力做好科学研究。今年全国两会代表提议科研经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的“包干制”,这是一项以激励为导向的制度创新。科研人员将从经费管理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包干制”是一种“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为所欲为。“包干制”是一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新的科研管理模式。通过重构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程序,使科研经费管理从约束为主转向以激励为主、从监督为主转向以信任为主、从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这一转变赋予科研人员更多更自由的经费支配权,被充分地“信任”。科研人员要将党和政府的这种“信任”当作责任、当作动力,而不是中饱私囊的机会,通过加强自我管理,约束自我行为,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合法地花在“刀刃上”,用实际行动为科研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尊重科研创新规律,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和引导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就在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行政藩篱,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在全社会形成你追我赶、创优争先、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早日将我国建成全面创新型国家。

    (杨国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陈真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