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问题,议论的热点话题。
那么,对于高职学校来说,该如何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对准职教事业发展中的“深”“难”问题,打出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组合拳”,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日前,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采访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信息学院)相关领导。
打出一套改革创新“组合拳”
常州信息学院立足信息产业,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围绕工业互联网的平台架构和技术领域,优化校内资源,重组二级学院、重构专业群,以创新推动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整体实力水平,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记者走进常州信息学院,处处感受到改革创新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这是一所在职业教育领域颇有影响力的高职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5—2018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卓越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等,入选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更是成果累累。近2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获一等奖6项,参加省级大赛获特等奖、金奖4项,一等奖38项;教师参加全国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省级大赛获一等奖21项。
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如何在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该校党委书记王钧铭说:“我们找准职业教育的‘痛点’,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
记者了解到,常州信息学院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技术技能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多元协同缺乏长效机制、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资源缺乏顶层设计、难以有效应用等问题,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变化的专业调整和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专业人才培养难等问题。其中,由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导致产教融合推进难。
“近年来,我们突出问题导向,瞄准产教融合这个‘痛点’,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手,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发力,加速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产教研平台建设等,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该校校长周勇说。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与大城市的高职学院相比,常州信息学院明显受到“先天不足”的制约。常州周边的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更是相对较小。如何破解“引才难”?
周勇告诉记者,学校将落脚点放在了“柔性”机制上,探索形成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模式。在2018年4月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柔性引进人才暂行管理办法》,根据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岗位需求,确定每年柔性引进若干名人才,主要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在国内外拥有领先专业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并能推动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各类人才。
“柔性引才”新政发布不久,学校就迎来了由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特聘专家、2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人才团队”组团加盟。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更是强化校内师资培养力度,以及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我们统筹组织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进修,全年组织培训教师659人次,其中参加境外培训42人次;完善双师认定标准,启动第三轮教学和实践能力测评,完成83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审定。”周勇说。
去年,学校新增博士18名,其中国家特聘专家1名,成功培养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3人、学术带头人1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2名教师获得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称号(其中1人为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1名教师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
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新机制。这是常州信息学院领导早已形成的发展共识。
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常州信息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上的一个成功做法。
周勇如数家珍:近年来,学校持续投入推进“智能工厂”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新建江苏高职院校工程研发技术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中心等。
其中,在建设“智能工厂”方面,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强与华为、博世、西门子等企业合作,协同重点推进实施“基建工程与智能车间”的10个功能单元建设。同时,围绕专业群调整,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实训中心和单元技术实训区建设方案。
“我们还完善产教融合管理考核机制,牵头成立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产教融合联盟,与行业重点企业合作成立13个双主体学院、3个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订单培养’52班次,实现每个重点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周勇说。
记者了解到,常州信息学院还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机制,稳步推进“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新建5个校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理顺信息产业园管理体制,以支撑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引入企业20家,产业集聚区空间使用率达到85%。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信息学院把校企合作育人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围绕项目多元协同,共同设计教学项目、共同开发项目资源、共同实施项目教学、共同开展项目评价,让人才在企业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用得到位。
近年来,常州信息学院学生不但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大显身手,更是出教育成果。2018年,学校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立项建设省级重点教材5部;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5项,获中国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唯一(高职)一等奖;常信学子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特等奖获奖单位。
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常州信息学院首创了“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通过搭建多元协作、产教融合平台,开发汇聚专业教学资源,借助“智慧职教”等公共资源平台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活动,探索与实践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应用推广机制,建立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诊改机制等举措,构建了“职业情境,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生态,形成了“资源汇聚,开放育人”人才培养新范式。
如今,常州信息学院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国际化办学中发挥作用。从2017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Merseta)合作首创“实习+实训”留学生培训项目,成立跨境三主体学院,服务当地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了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常信步伐。至今,学校与走出去企业合作新招收来自16个国家的212名留学生。
“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期,也是新的机遇期。加快把学校打造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和社会。这是常州信息学院提出的发展新目标。”王钧铭说。
2018年,常州信息学院先行一步,围绕高水平院校建设任务和目标,落实九大建设项目责任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建设过程监控和协调。目前,各个建设项目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年度建设任务完成率超过98%。
但是,在王钧铭眼里,建成高水平高职院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真正建成高水平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必须进一步发力推进改革与转型,全面布好高水平建设“一盘棋”。
“今年起,学校面对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动态与新趋势,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培养更多更优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校、特色高水平专业和建设好江苏省卓越高职校为着力点,扎实做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王钧铭说。
周勇提出,学校要进一步明确高水平院校建设目标,以高水平院校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要强化信息品牌、突出常信特色,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常信梦。
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上,正在进一步推进产教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办学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与有条件的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将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
“我们还将凭借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的平台,在中外人文交流和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指导下,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围绕中南两国和中非双多边职业教育人文交流开展活动,推动中南和中非双多边职教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多走出去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周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