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们将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眼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开放高效协调的创新体系,让湖南成为创新创造的乐园。”3月7日,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湖南省省长许达哲如此说。
改革开放40年,在这个举国欢庆的特殊年份里,湖南干了件备受媒体关注的大事——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将支持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了湖南人大代表团提出的唯一建议案。密集的行动中,10月,该省收获了一份特殊“大礼”——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创新型省份”。
时隔一年后的全国两会,湖南创新型省份怎么建,自然成为了该省代表团开放日,记者长焦短炮聚焦的重要问题之一。许达哲的回答,也颇为自信和豪迈:要为我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贡献湖南力量!
建设创新型省份,助力解决我国“卡脖子”技术难题,湖南有底气。许达哲,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做了概括。
湖南有“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9万人,在湘院士35名、湘籍院士110名。
湖南有创新“生态”——创新政策密集出台,激发创新活力20条、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长沙人才新政……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这些年,湖南研发投入占比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18年,湖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7家,总数达4660家,总量为2015年的2.56倍。
因此,未来的湖南也应该有“方向”——推进一批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承担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这“三个一批”,将为我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贡献湖南力量;推进产学研协同、区域协同、军民协同等“三个协同”,让各种创新力量产生“化学反应”;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行动、“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等“三个行动”,让“创新”干在实处。
近年来,科技创新,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在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提出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科教强省,打造内陆创新高地。为了这一目标,该省积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出台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十三五”以来,确保了省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每年增长4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在2017年增长21.3%的基础上,2018年增长23%,总量突破7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4%。近两年,湖南启动五个“一百”产业项目建设,一百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完成投资185.8亿元。在财政经费上,湖南将最大的增长,实实在在“花”在了创新上。
2019年,湖南省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之年。春节过后,隆重召开的“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暨科技奖励大会”,为“关键”之年的行动“预热”。会上,许达哲提出了政府的“期望”:
全省继续确保研发投入的加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全社会在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维,和崇尚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打造内陆创新高地、创业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力争到2020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2.5%。到203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较“十二五”末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研发和掌握一批颠覆性、标志性,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部分关键技术领跑世界,部分重点产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有目标,也有“路线图”。湖南提出,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打造长株潭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建设,优化创新战略布局,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融合发展,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构建开放高效协调的创新体系。其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湖南着力于积极承担试点任务,推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高端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纵深军事保障基地建设,围绕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卫星应用、通用航空等方面,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