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怎么做,科技民企才能走好“参军路”
本报记者 唐 婷
“瞭望者Ⅱ”察打一体导弹无人艇是国内首套由地方民营企业与国有军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水上智能导弹发射系统

    透过一条条数据曲线、一张张柱状图,日前发布的《新华军民融合发展指数报告》尝试以量化指数的形式评价近年来军民融合的发展情况。

    该报告认为,2012年到2017 年,我国军民融合总体发展趋势不断向好,各领域、各方面、各要素的指标均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该领域仍存在着一些制约融合发展的问题。

    “比如,军品市场准入方面门槛过多、手续繁杂,信息共享渠道不畅,社会资金、人才、技术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远未得到激发。”该报告编制团队成员、中信科信(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连宏举例道。

    事实上,如何让科技民企走好“参军路”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打通“最后一公里”,降低企业准入门槛

    不具备相关资质,就意味着无法与军方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既要投入搞研发,还要投入人力、物力办理“前途未卜”的资质,着实有些捉襟见肘。

    北京瑞深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深航空)是一家主要从事无人机混合动力系统研发的中小企业。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黄晓朋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在“参军路”上遇到的门槛问题。

    几年前,在参与一项军方预研项目研发的过程中,瑞深航空创始团队萌生了成立公司的想法。该公司成立后,瑞深航空积极地去申请办理各种军工资质审查认证手续。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各种手续快跑完时,相关政策却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得不重新排队等待。

    “不具备相关资质,就意味着无法与军方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黄晓朋坦言,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既要投入搞研发,还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办理“前途未卜”的资质,着实有些捉襟见肘。

    对企业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到相关资质办理流程复杂,同时此前参与的军方预研项目推进远比想象的难度大,于是在面临需要重新排队的情况下,瑞深航空选择了放弃“参军”,把精力集中在民用市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令黄晓朋意想不到的是,瑞深航空在业内逐渐小有名气后,一家具备军工资质的企业慕名而来,采购了他们研制的动力系统。

    “最后也算是‘曲线救国’,间接实现了我们的‘参军梦’。”黄晓朋说。

    事实上,“参军”路上遭遇门槛瓶颈的远不止瑞深航空。

    为打破军民界限壁垒,推动市场准入改革,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继2014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后,2017年10月又正式推进实施了“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与“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两证合一”。

    在长期从事军民融合法规研究的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志伟看来,上述举措显著降低了军品科研生产的门槛、减少了重复审查、减轻了企业负担、缩短了取证周期。资格审查和质量体系认证“两证”取证周期从12到18个月减至3到6个月,获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的民营企业由500余家增至2000多家。

    与此同时,打通上述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刘志伟认为,当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仍然需要把降低门槛作为推动体系开放的重要抓手。一是在实行“两证合一”的基础上,加快科研生产许可与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的审批速度,推动实现一次审查取“两证”。二是深化分类审查,减少对军选民用产品企业参与投标的资质限制,对承担装备预研任务的单位进一步放宽资格条件。

    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参军”环境

    取得相关资质,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军品项目具有科研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形成效益慢等特点,民企承受能力有限,往往面临风险大、收益低、贷款融资难的现实困境。

    同样是在无人机领域打拼的企业,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智)的“参军路”走得就要顺畅一些。该公司是国家海警海事舰载直升机课题立项的承接单位,也是国家军民融合试点单位。

    在一些中小企业还在为如何迈进“参军”门槛发愁时,中航智已经承担了型号研制任务。2016年,中航智通过与其他6家国有单位方案竞标,获得了国内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型号的研制任务。

    “国家推动军民融合,鼓励‘民参军’,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当然,你能抓到就是机遇,抓不到就是挑战。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把握住了这一机遇。”中航智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取得相关资质,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军品项目具有科研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形成效益慢等特点,民营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往往面临风险大、收益低、贷款融资难的现实困境。研发过程中,中航智也一度面临资金链十分紧张的情况。

    令田刚印至今感怀的是,“参军”过程中,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包括北京市科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层面给予了他们一定扶持,帮助中航智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军工行业有一套成熟的运行管理体系,对刚入门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主动适应相关的研发和生产管理流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田刚印说。

    整体来看,目前推动民企“参军”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刘志伟了解到,经过一段时期的“参军”热潮后,部分民营企业或因招投标失败,或因后期订货不足无法弥补研发、生产费用而被迫退出军品市场的案例并不鲜见。部分企业由于军品利润少、压力大、审查多、保密难,已欲退出军品市场。

    对此,刘志伟认为,为实现高效益、高质量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府和军方应当在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上下功夫,在企业扶持、市场培育、金融支持、价格激励、竞争失利补偿和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政策制订的精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民参军”的生态环境。

    打破封闭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跨军地流动

    当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两者间的技术边界将逐渐消融。对民营企业而言,只有持之以恒地专注核心技术研发才能在“民参军”的道路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关于军民融合“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业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刘志伟看来,资源的跨军地流动是军民融合的本质要求,而具体的流向则取决于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从科技发展的最新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的高精尖技术率先在民用领域取得突破和运用,而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

    针对当前民企“参军”中所存在的“领域窄、层级低、份额少”等问题,刘志伟建议,进一步打破当前自成体系的封闭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通跨军地的需求链、政策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大对“参军”优势民企的扶持力度,理直气壮地助推优势民企做大做强,推动更高质量的“民参军”,将经济社会的优质资源快速转化为国防和军事实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在军工行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无疑对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军工上市企业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承担完整武器系统总体研发任务的民营企业。

    “我们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只专注做一件事,即高科技红外产业链的构建——公司已构建起一条从上游红外核心器件到最终完整的导弹武器系统总体的全产业链。”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介绍道。

    在黄立看来,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机会。当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两者之间的技术边界将逐渐消融。对民营企业而言,只有持之以恒地专注研发,不断掌握尖端核心技术,才能在“民参军”的道路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