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丽丽
两会话题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翻开政府工作报告第20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在这段话下画了重重的黑线。
“自2000年以来,‘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对其的重视。”作为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忠范对学风问题尤为关注。
近年来,韩春雨、107篇中国学者论文集体被撤等事件,折射出科技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学风决定学术生命
刘忠范非常喜欢一句话:“你在往上攀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可能会滑倒。”在他看来,这就形象地反映了个人的学术操守。“学风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它决定着你的学术生命。”刘忠范说。
每年,刘忠范都会给新入学的研究生讲学风问题。“如果你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你还是无名小辈时,可能没有人会注意。一旦你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就会被人盯上。”刘忠范说,“光环有多大,靶子就有多大。”
归根结底还是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
“学风问题很复杂,上面讲的主要是内因。还有外因,即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刘忠范说,如果这个群体具有科学精神、遵守科学规范,那它就会感化人,让人变得守规矩,反之亦然。
群体学风存在哪些问题?刘忠范解释,比如说各种项目和头衔帽子评审前,各种打招呼、托关系。再就是国内的学术会议也很有中国特色,演讲者更关心的是宣传和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学术大腕尤其严重,而不是讨论学术问题本身,更不会涉及实验细节,有的甚至毫无愧色地称这是学生或助手做的,自己不懂。“国外的学术会议完全不一样,你听到的是技术细节、详实的实验数据和推理,以及认真、平等的学术讨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也是学风问题。”刘忠范说。
“其实,学风不正归根结底还是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大家已经把科研作为一种职业、谋生手段,甚至向上爬的阶梯。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下,出现学术不端也就不奇怪了。”刘忠范强调。
对此,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委员深表赞同:“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我想这恰恰说明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评价少一点 学风正一点
“某种程度上讲,当前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丁奎岭说。
丁奎岭表示,有的基础研究是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当前的评价机制,论文与职称挂钩、奖项与待遇关联等不利于科研的发展,驱动力方向变了,人们在各种量化的指标体系下,自然很容易变得浮躁,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伪造数据、弄虚作假甚至是剽窃。尽管当前相关部门也提出清理“四唯”行动,但还需要拿出具体的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徐星表示,学术不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科研生态系统还有待改善,科研人员压力山大,疲于奔命,经常迫于领导期望,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很容易导致浮躁之风。
刘忠范也认为,过度、过急的学术评价不利于学风建设。以爱因斯坦为例,其广义相对论研究了8年,这8年内任何一个时间点或者做出来后立刻去评价,都丝毫没有意义。做学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只争朝夕。”
“让学术回归学术,其实,真正的同行很了解一个人的学术水准,不必看他发表多少论文,发在什么刊物上。不能过多的行政干预,培育土壤,自然会结出科研硕果。”刘忠范说。
对学术不端 惩罚力度应再大一些
“对学术不端要加大惩罚力度。”刘忠范说。当前,在我国学术造假成本很低,出了学术不端问题,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对比日本,学术不端的代价非常惨重。刘忠范早年曾在日本留学,据他介绍,2014年,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丢了自己的职业,导师因此自杀,所在的研究所所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半年后也辞职。
徐星也表示,科研院所的本位主义致使学风问题每况愈下。惩罚相关人员虽然有助于端正学风,但会损害本单位的利益,这让相关单位大多会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只有学术界和管理层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才能逐步消除这些现象。
“学术生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下气力,更需要耐心。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培育,静等花开。”刘忠范说。
(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