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王建高 通 讯 员 高文莉 刘耀泽
一年建起29个新型园区?没错。
2018年年初,青岛市即墨区政府下发《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着眼于打造现代化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园区建设扬帆起航。
一年来,即墨区不仅打造了即墨轨道交通产业园、青岛(芯园)半导体产业基地、蓝谷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等29个新型园区,园区中还“长”出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等多个主导产业。在新型产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支撑下,去年该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0亿元,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2亿元,增长6.6%;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5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18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24位。
错位发展,新型园区各展拳脚
“到2020年,全区计划盘活闲置土地8451亩,引进‘蓝高新’项目及产业链配套项目200个以上,新型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或营收占比达到60%以上……”早在规划建设之初,29个新型园区即按照“园区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发展、突出产业特色”的思路进行打造,力图将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
2018年,即墨区政府投入12.3亿元,推进各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并陆续引进了亚洲最大的模拟芯片设计企业矽力杰、修正(青岛)中国海洋科技谷项目等高端优质项目132个,累计完成投资62.3亿元。如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轨道交通、微电子、通用航空等一系列高端产业正在这里勃然兴起。
行走在冬日的即墨,依然可以感受到园区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在蓝谷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2018年2月开建、9月即交付首架空客H135直升机的空客直升机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仅历时半年。
即墨潮海街道规划了占地1600亩的都市产业园和占地900亩的科技孵化园,先后投资3000万元进行绿化提升、管线铺设、电力配套、道路硬化等,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引入的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项目主体建成,计划两年内全部建成投产。
即墨服装工业园在交通条件、产业配套环境、产业布局等方面狠下功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打造“内涵足、颜值高”的创业园区。园区内福瑞祥新材料、锐诺数控机械等5个项目已开工,海晏动态膜水处理装备项目、鼎新包装等3个项目已签约。
即墨北安、金口两个产业园区则按照“标准厂房+量身定制”方式,为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厂房和配套设施,园内企业共享职工餐厅、路演室、咖啡厅、小超市、办公室、会议室、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大大提升了园区承载力。落户北安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创泽智能服务机器人项目董事长李庆民告诉记者:“我选择北安,正是看中了这里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发达的交通条件以及智能产业的集聚发展。”
腾笼换鸟,盘活闲置闯“飞地”新路
一边是项目签约时的喜悦,一边是项目等地时的焦灼;一边是半死不活的“僵尸企业”,一边是亟待产业升级的园区……对于新型园区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腾笼换鸟是当务之急。
为此,即墨制定“存量土地、低效企业用地”三年盘活提升计划,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国有企业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意见》《关于规范国有土地储备及征收土地收益分配管理工作的意见》,采用依法回收、协议收购和参与司法拍卖等方式,加快盘活利用存量土地,依法加强闲置存量土地的回收,关闭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效益低、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企业。
成效显而易见。汽车产业新城新能源功能区盘活325亩闲置厂房,落户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等43家企业;服装工业园利用原英派斯批而未供的土地50亩,成功引进中凯健身器材配件和达裕运动器材研发制造项目;利用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闲置多年的土地53亩,引进瑞恒智能科技项目……
即墨经济开发区则开创了“飞地”新路子,通过与周边镇街合作,盘活闲置土地,建设新型园区。如今计划“飞出”5个区外园,其中,北安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金口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蓝谷项目聚力打造海洋科技总部,田横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园区,生物小镇将打造涵盖现代医疗、3D医学打印等前沿技术的创新产业基地,形成了“区外园”与核心区之间特色鲜明、分工合作、互补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跨区布局、联动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不仅破解了‘飞出地’发展土地之困,而且将为‘飞入地’带来每年上千万元的税收收入。”即墨经济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各新型园区已盘活闲置土地70宗、盘活低效土地5247亩,清障调地938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