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唤醒资源 让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展示台

    为了“唤醒”沉睡科技资源,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贵州省率先在省级层面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的“最后一公里”。至今,共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资金4亿元,帮助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近5亿元、利税近8000万元。

    作为一项普惠性科技补助政策,科技创新券不同于先立项研发、后产业化的传统计划项目模式,而是立足于企业创新需求,通过买卖创新服务或技术成果,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让“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按照规定,在贵州境内注册登记的企业,凡遇到技术难题,向科研单位购买技术服务,在签订技术合同后便可申请科技创新券补助。

    贵州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服务部部长熊婧说,科技创新券打破了传统科研项目立项难、结项易的怪圈,可以说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科技补助政策,只要发生了科技创新服务或技术成果的买卖关系,企业就可以申请科技创新券,技术路线、创新点都由企业决定,兑现时,则按合同规定的经济和技术标准严格兑现。

    熊婧介绍,早在2014年,贵州就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层面的《贵州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5年起正式启动实施。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共发放14期科技创新劵,710家企业获得券额1.29亿元 ,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资金4亿元,其中287家企业已完成兑现,兑现总金额达4699万元,帮助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近5亿元、利税近8000万元。

    根据现有政策,订立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最高补助额度可达50万元;订立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的,最高额度可达20万元。而科技创新券的发放额度最高可达技术交易额的50%,这也意味着,政府最高可帮企业“买单”一半。

    按照熊婧的说法,科技创新券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应,让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形成了三赢的格局。首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成果转化直接对准市场,不但提升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而且为企业省去一大笔研发经费。对于政府而言,则把扶持资金用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刀刃上,放大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效能。(洪永 记者何星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