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骑上“共享单车” 贵州军民融合有了新空间
洪 永 本报记者 何星辉
贵州航天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提供了高性能的锌银蓄电池,成功保障火箭正常飞行,将嫦娥四号送入预定轨道。视觉中国

    如今,在很多城市里,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共享单车所蕴含的“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理念,其实也正是贵州军民融合的一大特色。

    从“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民用产品走出国门,近年来,贵州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军转民”、培育“民参军”,军民融合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融入地方、联创共享”,或将让贵州实现从军工大省到军工强省的跨越。

    按照规划,到2020年,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年均增速将达18%以上,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落地开花,贵州的军民融合发展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

    挖“富矿”,深度破题军民融合

    1月11日下午,在成功登陆月背,并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影像图之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

    嫦娥四号能完成这个举世瞩目的“奔月”任务,贵州航天功不可没。

    在嫦娥四号的漫长征途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承担着护送嫦娥四号起航和入轨的重任。贵州航天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提供了高性能的锌银蓄电池,成功保障火箭正常飞行,将嫦娥四号送入预定轨道。

    作为国内顶尖的电源研制和生产单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航天的锌银蓄电池已在载人工程、探月工程等航天发射任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嫦娥四号的成功发射,再次为贵州航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别是,月球表面恶劣的气候环境,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为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探测,贵州航天还突破了诸多关键技术,以质量过硬的连接器、继电器护航嫦娥四号,并为其“量身定制”了两种电机:一种是用于车轮驱动和转向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月球车行动自如,另一种是用于机械臂分系统关节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机械臂灵活有力。

    令人称奇的是,在月球车驱动电机研制中,为了克服月面几百摄氏度的温差,整个电机未使用一颗螺钉,设计师以巧夺天工的设计思路,采用巧妙的机械机构,将电机各零部件可靠组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大变温环境下电机的可靠运行,也有效防止了月尘污染电机内部。

    可以说,飞天筑梦,凝聚着许许多多贵州航天人的心血。一个产品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专炉试验,每天面对一堆冰冷的零件,重复枯燥无味的工作,贵州航天青年技术员黄家洪打趣地说:“我的女朋友就是‘嫦娥’,谈恋爱的时间都全部给她了。”

    实际上,这不是贵州军工产品的第一次对外亮相。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贵州智造”早就蜚声海内外。坐拥如此军工“富矿”,贵州的军民融合怎么“融”?唯有“深度破题”,着力搭建融合的平台、拓宽融合的领域、创新融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新模式,实现军地资源互通共享

    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贵州进驻了一大批军工企业。由于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贵州初步构建了以航空、航天、航发、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安顺和贵安新区。

    近年来,贵州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让部分军用技术用在了民用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从军工为主向军民融合转化。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一些产品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企业的青睐。

    贵州航天所属航天南海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该公司主要生产民用金属制品拉拔整套设备,至今已有30余年制造经验,是全国最大的研制生产基地,其生产的“南海”牌拉丝机,因智能自动化水平高、耗能低等优势,在全国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在最近,通过贵州航天旗下大数据平台航天云端,航天南海与印度客户签订了近500万的拉丝机合同订单,实现2019年云端营销开门红。

    航天十院产业部部长潘积文说,上世纪末,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军工企业一度举步维艰,航天十院正是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为下属企业找到了突围之路。在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各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航天十院下属企业“二次创业”进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战场。

    从最初的艰难摸索到现在的高端制造,航天十院以先进的航天科技“浇灌”民用产业,并开出绚丽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秘诀何在?潘积文给出的关键词,一是融合,二是共享。以“社会化”的创新思路,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融合各种地方资源为我所用,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和地方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用潘积文的话说,航天十院打造的是一种“资源共享、能力协调、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军民融合新模式。

    有军事专家曾这样比喻联合作战: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碗里,叫初步联合;打开后放在一个碗里,叫有限联合;打开后经过充分搅拌,融成一体,叫全面联合。从某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贵州军民融合的发展之道?双向聚合、立体融合,实现军地资源互通共享,让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真正发生化学反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数据+,培育“1+N”产业体系

    按照贵州省的规划,“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8%以上;到2020年,培育50亿元以上领军龙头企业3家、2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5家、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10家,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以上。

    为了完成这个“小目标”,贵州做好顶层设计,为军民融合探路。近年来,贵州先后出台政策,积极引导优势民企、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军民技术有效转化,并围绕做精做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航空发动机四大板块,以“技术同根、产品同源”为方向,拓展“军转民”业务。

    对新建投资的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贵州省实行“一企一策”政策,使投资者享受高效、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以“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为目标,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贵州省还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立了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为主体,联合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做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服务。

    近年来,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和产业创新的战略引擎,更是依托大数据战略行动,持续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军民融合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快培育形成以航空航天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

    大数据促进大融合,大融合促进大发展。为打破集团内部军工院所之间的“数字围墙”,打通军工内部资源到社会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航天科工集团打造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并面向国内市场打造了航天云网。“生产军品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往往不惜成本,但可能存在市场接受度低的问题。军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航天云网发布需求,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寻求配套供应企业。这样一来,打破了信息不对称,让民营企业参军有门。”航天云网政务部副总经理张昌福说。

    按照现有的发展势头推测,到2020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年均增速将达18%以上,贵州将实现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跨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