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实习记者 于紫月
近日,在汉中—广州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一个深处秦岭腹地、总人口4.7万的国家级贫困县——留坝县成功签约文化旅游合同项目、协议项目4个,总投资2.4亿元。谁能想到,2013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为36.5%,截至2018年底,这里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1.08%。究竟是什么让留坝县华丽蜕变?
生态立县,建设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
“留坝县作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和大秦岭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没有工业,农村经济基础薄弱,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700元/年。”留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李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留坝县曾经依靠天然的生态优势,走着简单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靠着砍伐树木、开采矿产风光一时,但短时间内山秃了、水混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持续恶化。
“实践告诉我们,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的只会是恶果,绿水青山才是留坝最宝贵的生存资源。”留坝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谢建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痛定思痛之后,留坝走上了升级版“靠山吃山”的发展道路。
早在2000年,留坝县就确立了“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2008年又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业突破的发展道路,明晰了建设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近5年来,留坝县更是顶着压力关停了7家淘金、采砂企业和矿山开采企业,从源头上斩断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开展植树造绿工程,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长线产业。“春天的灿黄油菜花海,夏天的葱郁紫柏山脉,秋天的4000年古银杏树,冬天的白雪皑皑张良庙,留坝县打造出了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谢建斌告诉记者,近三年来,6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全县70%的群众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306元。
赋权活能,扶贫社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留坝县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但县里还有1389家贫困户,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留坝县创新开展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变革的新路子。
“扶贫社不仅针对贫困户,每位村民都是扶贫社的自然社员。扶贫社有两大‘法宝’: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李根如数家珍,生产经营类专业组由扶贫社里的能人大户领办,承接上级各类经济建设和生产项目,如架桥、修路等,组织带领本村以贫困户为主的群众发展生产并争取劳务或鼓励群众以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享受分红;公益类专业服务队负责实施文化活动、环境卫生、自来水管护、乡村道路维护等公共服务工作,经费源自集体积累的补贴。
“扶贫社还在农业产业链中承担着重要的枢纽角色。”李根表示,以前县里的单个散户养殖的鸡、猪或蜂等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企业不愿前来采购。自从有了扶贫社,散户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扶贫社对上承接龙头企业的销售订单,承诺农产品质量和适度规模,对下与农户分解订单、管控质量,开创了“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个农户单打独斗、提篮小卖的销售方式。“扶贫社还定期开展培训指导,从此农民不愁不会养、不会种,更不愁卖不出去。”
2016年8月以来,扶贫社已经分三批实现了留坝县75个村全覆盖,并开始向全市推广。截至2018年10月底,全汉中市已成立了500多个这样的扶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