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探路军民融合,中关村建起院士“试验田”
本报记者 华 凌

    第二看台

    近日,邱志明院士工作站入驻中关村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园,这个位于军民融合园区内的院士工作站即将开始发光发热。

    邱志明是我国海军舰载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邱志明院士工作站建设将以军民融合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院士专家团队为核心,以创新园为依托,军地展开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院士工作站入驻园区,将更加有效地整合园区资源要素,持续激发园区创新活力。”中关村联创军民融合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季会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一次体制机制的创新”

    “军民融合的产业园、创业园、创新园怎样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季会现表示。

    在季会现看来,目前全国军民融合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质量不是很高,这与国家战略不符。军民融合的标志应体现在科技是强军的核心支撑力。“应当提高军民融合类园区的层次,适应新的军备需求,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季会现说。

    “经过前前后后数月的沟通,能够把全军知名的院士请到地方上来,在园区建立工作站,可谓是很大的创新。” 季会现强调。

    该园区将借鉴美国军地联合攻关机构的形式,在军地之间联合开展项目,进一步共享各类科技资源要素。季会现指出:“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园区最缺乏的是专业化服务平台,只有在信息发布、产学研融合以及人才交流方面建立平台,才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减少各项成本,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季会现认为,科技军民融合要紧牵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新院士工作站机制的创新应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等。”他表示。

    先行先试引领军民协同创新

    邱志明院士曾表示,选择入驻中关村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园,正是看上中关村创新资源丰富、科技企业集聚、基础研究条件好等优势,以及这里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能够与企业很好地互动交流。

    季会现介绍说:“引进院士入驻园区,是希望促进更多的成果进行转化,通过举办论坛、供需对接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在邱院士带领下,让地方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满足海军的需求,为军队服务。此外,希望把军队好的科研成果在地方上进行推广和应用。为以后更多不同领域的院士进入不同园区提供可行的经验。”

    “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一灵活的形式,可以提升地方的科研质量和含金量,促使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落地,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季会现进一步强调。

    季会现说,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园院士工作站,是科技领域军民融合的有益探索。通过加强资源统筹,可望发挥智力、资金等多要素聚集效应,建成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先行区”、科研攻关的“试验田”、产学研一体化的“孵化器”。

    实现军地人才“哑铃模式”效应

    该院士工作站主创人员较为年轻,博士学历者居多,而中关村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园的管理人员中,本科学历者比较多。

    “这如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人才‘哑铃模式’的分布:博士和本科学历者占比最多。一般说来,博士们有一流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嗅觉,而本科毕业生则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两者结合能够产生1+1>2的效应。”季会现说。

    “其实,民营企业‘参军’非常难。在科技创新方面,军队和地方区域科研人才高度融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快速双向转化,朝着军民两用方向努力。通过对接军备需求推动科研创新,带动某些领域的产业发展。”季会现进一步介绍道。

    邱志明院士团队在相关领域有着几十年的技术储备,这次进驻工作站,将把诸多前沿项目与民营企业对接,按照既定目标,实现技术攻关和技术转化的目标,以实现相关技术在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落地,并在全国各个省市推广应用。

    季会现认为,邱志明院士带领团队入驻军民融合创新园,标志着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园在重大项目科研开发、科技成果合作交流、需求对接辅导,特别是园区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已搭建起了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对于提升创新园科技研发软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