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李大庆)我国科学家利用位于河北兴隆的LAMOST望远镜观测、研究宇宙诞生初期的历史有了新进展:基于巡天获取的数以百万计的银河系恒星光谱,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贫金属星亮源表,这成为研究银河系早期演化的宝贵资源。在上个月于日本举行的关于恒星考古的国际会议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海宁就此作了特邀报告。
对遥远古老星系以及第一代恒星进行直接观测难度极大,这使得探究宇宙早期历史十分困难。在不断的观测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类就隐藏在我们银河系“后院”的特殊天体——贫金属星,即缺乏金属的恒星。它们如同宇宙化石,在其大气中保留了形成它们时宇宙极早期原初气体的化学组成。通过测量它们今天的化学组分,可以实现“恒星考古”,探知早期宇宙的演化。
然而,现有贫金属星样本数量非常有限。例如,在太阳附近数万颗恒星中才能找到一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的千分之一的贫金属星,搜寻如同大海捞针。
LAMOST巡天获取了数以百万计的银河系恒星光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开展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贫金属星搜寻项目。该团队李海宁等人利用LAMOST巡天数据挑选出一万余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百分之一的贫金属星候选体,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贫金属星亮源表。表中80%以上的目标非常适合现有地面观测设备进行高分辨率后续观测。
LAMOST贫金属星项目是国际上目前效率最高的同类搜寻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国内外天文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样本贫金属星。基于这些样本与Gaia卫星观测结合形成的大数据,将为我们迎来恒星考古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