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智造生活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形式不断翻新 赋予买买买更多意义
视觉中国

见 证

本报记者 崔 爽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发展”记者见面会上,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回忆起40年前的创业经历:“我记得大概1980年的时候,我们想去卖音响,村办不准做。1982年我们开始创业,到农村去搞养殖,县委书记说好,支持你们!”改革开放潮起,个体户出现,自由买卖的大门缓缓洞开,旧的商业模式已被颠覆。

    作为这个过程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成长于湖南小城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感受很深。“1978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那是一个短缺的年代,有钱也买不着东西,何况也没有余钱。”在他记忆中,计划经济年代商品凭票供应,消费者不光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也没有选择的权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不断过渡,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可供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2000年后,电子商务的新业态不断出现,消费便利性大大提升,原来买不到的东西也能享受到。电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欧阳日辉着重强调了电商和移动互联网的作用,通过电商渠道,消费者可以“从海外买到乡村”,不再受空间阻隔;借助移动互联网,人们也不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买卖。

    美国的花旗参、瑞士的钟表、欧洲的皮具、南美洲的啤酒……得益于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等平台的发展,国人“买买买”的手伸向全球。商务部数据显示,初步估算,目前我国居民一年去境外购物消费大约2000亿美元,购物清单包括高档商品、日用消费品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8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8全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9000亿元,同比增长26.7%;预计到2018年底用户数量将达8800万人。

    “个人需求被满足之后,大家对质量、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欧阳日辉说,“随着线上线下的融合,大家也开始在网上购买服务类商品。”根据今年“双十一”前发布的《天猫双11十年洞察:新消费时代到来》报告,近5年来,3C数码、家装家饰、美容护理等成为成交额增速最快的五大品类,尤其是医药健康类商品,成为人们网购的新宠。今年“双十一”的消费数据表现得更加明显:仅过了1小时4分钟,包括体检、医美、口腔在内的医疗服务成交额已超去年“双十一”全天。“这代表在传统的服饰鞋包之外,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元化和品质化。”欧阳日辉说。

    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等需求,消费本身也有其意义——透过“买买买”,人们获得了一些对“理想生活”的定义权。比如通过蚂蚁森林收集能量,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种下一颗梭梭树,为低碳生活尽一份力。比如购买“公益宝贝”,商家可以在店铺商品销售额中设定一定捐赠比例,消费者只要购买该商品,就能捐赠给相应的公益项目,去年在阿里平台上通过“公益宝贝”产生捐赠的商家多达178万家,善款总额达2.46亿元,共有3.5亿消费者参与。募得善款用于环保、扶贫、助学、疾病救助、灾害救助等全领域的公益项目,累积已帮助超过297万的弱势群体。“这些消费形式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十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福利。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既是获利者,也是贡献者。”欧阳日辉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