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智造生活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从现金交易到移动支付
——40年中国消费体验不断升级

图① 随着信用卡的诞生,信用卡取代现金的消费方式开始普及。
图② 1979年,市民购物用现金交易。
图③ 2018年,在北京什刹海街头买糖葫芦可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手机支付。
图④ 上世纪80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人山人海。
图⑤ 2003年,第一笔支付宝资金操作地点——湖畔花园(阿里巴巴诞生地)。
图⑥ 顾客在无人货架上挑选商品后用手机支付 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摄
图⑦ 2018年,天猫“双十一”物流订单量破10亿。
图⑧ 菜鸟无锡机器人仓内,近700个机器人昼夜分拣包裹。

本报记者 崔 爽

     2003年,一个叫崔卫平的年轻人正在日本留学,他想把自己闲置的相机卖出去,于是把它挂到了网上。在那个普通人还觉得互联网是稀罕物的年代,买家怕卖家拿了钱不发货,卖家又怕买家收到货不给钱,最终,双方决定信任一个叫“支付宝”的应用,达成了这笔交易。

     这是支付宝发展史上的第一笔交易。那时起,大幕将开的线上消费深刻影响了日后的衣食住行、社会民生,重塑了国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在此背景下,新技术持续冲击着传统商业,消费体验不断升级。

    线上线下联动 迎来融合消费时代

    网上订外卖、网上买衣服、网上预定旅游套餐……线上线下的界限已经消失,人们进入“融合消费”的时代,日常消费的所有场景被全面覆盖。

    人人都是消费者。虽然人们对消费在过去几十年的变化感受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识:在买买买的历程中,“网购”是最重大的分水岭。“你网上买的第一件商品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几乎可以作为划分世代的依据。对80后来说,可能是淘宝刚出现时尝试网购一双鞋,为此还需要先去银行开通网上银行。而对10后来说,他们从出生使用的尿不湿到认字时的第一个绘本,可能都由父母网购得来。

    2009年11月11日,一个稍显陌生的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双十一”,没人想到,本来被笑称是“光棍节”的这一天会发展为影响遍及海内外的“购物节”。巨大的消费需求在这一天被集中释放,表现出来的是年年飙升的成交量,背后则是数字经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再造,像河流改变山川地貌。

    今年,天猫“双十一”来到第十年,成交量也从最初的5200万涨到2135亿,人们甚至习惯于像迎接传统节日一样守候零时的到来。

    就在线上消费普及开来的时候,技术与商业的合作又进入新的天地:线上线下的界限已经消失,人们进入“融合消费”的时代。叫外卖、到饭馆吃饭、看电影、外出旅行、唱歌按摩等,日常消费的所有场景被全面覆盖。

    以城市衣食住行的“食”为例。在上海,人们不用再去排5个小时的队去买最好吃的青团,直接在网上下单,不到2个小时就能吃到嘴里;在武汉的早晨,人们可以通过外卖网站提前预定,在小店门口的自动取餐处领走一碗刚拌好的热干面;北京最有名的三源里菜市场,服务的早不只是周围居民,地道的河粉、新鲜的进口奶酪都能通过外卖送到五环外……这是支付、物流等新技术架构全面支撑的“数字化生存”。

    技术重塑了服务,也唤醒了沉睡的消费力,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意货币买卖任意商品,数字经济时代显现。

    物流庞大高效 送遍全球使命必达

    如今,中国快递业从小到大,规模全球第一,业务量占全球45%以上,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自动流水线、无人仓储、机器人等高科技的加入更是让物流运输插上了“翅膀”。

    伴随线上消费的普遍,人们能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小龙虾到大闸蟹,时令性食物被端上餐桌;从澳洲的奶粉到挪威的鱼类,“买买买”的手伸向海外。得益于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的加持,消费进一步丰富和开放。

    在这背后,物流体系功不可没。

    今年天猫“双十一”,物流行业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单日物流订单超过10亿。这是全球物流业从未经历过的包裹大迁徙。回想10年前,单日包裹26万单时已让行业倍感压力,今年面临10亿包裹,增长4000倍,“爆仓”一词却几乎消失。

    快递业是过去10年中国最亮眼的行业奇迹之一。10年前,快递尚需手写面单、人工分拣、手工记录、短信通知,快递网点各自生长,快递业还是一个传统人力行业,包裹在路上走一个星期是常事。如今,中国快递业从小到大,规模全球第一,业务量占全球45%以上,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

    改变渐次发生。伴随包裹量的激增,各大电商平台纷纷着手布局智能物流网络,希望让这个传统的行业成为互联网、科技化的行业,以应对线上消费的挑战。如今的物流系统已经非常“聪明”:2014年,菜鸟网络推出电子面单,每个包裹有了一个标准的“身份证”,行业有了数据化的基础设施。随后,自动流水线、无人仓储、机器人……从稀奇到普及,技术成为行业关键词。今年“双十一”,IoT物联网技术从物流园区管理、商品的存储拣选调拨、干线运输到网点管理以及末端配送,端到端落地应用,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

    5年前,中国几乎没有几个城市能做到当日达。今天,在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上,当日达、次日达覆盖到了1600多个区县;进出口商品的通关方式,从人工清关,已经实现秒级响应,其中,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海关平均通关速度提前3至5天。智能物流骨干网的使命,是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

    无感支付普及 数字金融安全便捷

    从现金、刷卡、网银到当下普及的移动支付,买东西不再需要掏纸币给商家;从刷指纹到刷脸,消费体验越来越“无感”,在部分交易场合已经无需掏手机即可购物。

    从现金、刷卡、网银到当下普及的移动支付,从刷指纹到刷脸,消费体验越来越“无感”。

    经历过早期“双十一”的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零时付不了款的纠结。但如今,支付宝的每秒支付峰值可以达到25.6万笔,轻松支撑全天十几亿笔的交易。母公司蚂蚁金服还与全球超过200个合作伙伴一起,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家和用户搭建了全球收付能力。这是一场靠自主研发开拓数字金融“无人区”的硬仗。据蚂蚁金服副首席技术官胡喜回忆,支付宝刚起步时,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受重视,原因很简单,不需要、没必要。那时支付宝还是淘宝中的一个结算部门,每天的交易金额是三位数,全天交易笔数只有十几笔,如果分摊到每秒钟,则接近于零。会计人员用两台电脑和一张Excel表就能搞定。直到“双十一”开始,支付峰值的指数级增长带来巨大挑战。

    十几年来,在技术驱动下,支付体系不断创新:担保交易解决了信任和便捷的问题;快捷支付将支付成功率从原来的70%提升到了95%以上,用户支付体验得到巨大的提升;反向扫码让支付从线上快速走向线下;刷脸支付、无感支付颠覆了人机交互的方式。

    据统计,2018年,微信刷脸支付已经在各类生活场景落地,大家不仅可以“刷脸”买衣服、买药、付餐费,还可以“刷脸”在加油站加油,在酒店办理入住,甚至可以去医院“刷脸”挂号、建档、取报告等。

    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数字金融的基础性技术。

    蚂蚁金服区块链已经实现了3个方向的技术突破:一是通过共识算法的创新,实现每秒数万笔的大规模交易处理能力;二是通过数字加密等多个技术,实现全面保护区块链上的信息安全,既做到透明可信,又能保证个人隐私;三是突破了区块链之间的价值转移和数据交换难题。基于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蚂蚁金服用AI将支付体系的风险系数降低到百万分之一以下的同时,每天让一千多万笔交易更快更准地通过风险检查。早在2014年,阿里云就开始启动物联网研发,迄今已经完成城市、生活、制造、汽车四大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布局。

    消费是数字,更是体验。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怀着好奇的目光走进百货商店,打量一排排整齐货柜和背后衣着统一的国营商店工作人员。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拜各类电商平台所赐,城里乡下、国内国外,各种土货洋货想买就买、一应俱全。消费的一角,折射的是历史的巨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