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院高级工程师张文惠回忆往昔 |
亲 历
本报记者 陈 瑜
1991年底,我国大陆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15天后,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我国从此跨入了核电站出口国的行列。
事实上,我国核技术走出去的时间更早。
1982年,北非地中海边上的明珠——阿尔及利亚提出向我国购买研究堆的需求。
经当时中核总领导权衡,熟悉101重水研究堆的历史和现状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被确定为援阿重水研究堆反应堆工艺设计单位。我国第一个大型核设施出口工程——871工程由此应运而生。
1991年,作为技术骨干的原子能院高级工程师张文惠担任了871工程调试队运行队队长,和同事一起去往阿尔及利亚,为其建造15MW多用途重水研究堆——比林堆,又名和平堆。
今年80岁的张文惠回忆,当时调试人员一般不能外出,活动范围就是用铁丝网围出来的厂区和生活区。那里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因为路途远,货物运输周期长,一船货物都要走3个月。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有国内的101堆作为参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也时常水土不服。
101重水研究堆是前苏联于1958年向我国提供的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但在比林堆建造中,技术人员却设定了新目标:以101堆为原型,比101堆更先进。通过调研、实验,技术人员将工艺管插座改成了锆材,从技术上彻底解决101堆的冷却剂“漏流”问题。通过改进,比林堆功率比参照堆功率提高了50%,额定功率达到15MW。
1992年,871工程竣工。这项工程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引进苏联技术,到出口“中国方案”,在反应堆的发展之路上,我国并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止步不前,而是敢想、敢改、敢做,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由于部分系统、部件、设备老化,2014年12月,中核集团中原公司与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正式签署了比林核研究中心一二期升级改造合同。2015年4月,中核集团又与阿尔及利亚原子能署签署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阿尔及利亚原子能署核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阿核能合作续写新篇章。
作为历史上我国核电项目出口海外的第一站,巴基斯坦也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户海外的第一站。
电力不足是巴基斯坦的“老大难”问题,当地人民长期处在拉电、限电的生活中,到了夏天更是困苦不堪,在卡拉奇街头甚至出现了抢购冰块的现象。据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夏季用电缺口有时可达5000兆瓦,不仅生产用电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用电也时常难以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期间,首都伊斯兰堡每天停电时间可达12个小时,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每天停电可达18个小时以上。
2017年11月,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署恰希玛核电5号机组商务合同,这是我国“华龙一号”成功“走出去”的第3台核电机组,也是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7台核电机组。
巴基斯坦核电项目的成功建设经验让“华龙一号”走得更稳、更为海外市场所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一道共同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中核集团近日举行的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唯一实现批量出口核电机组和核设施的中国企业,中核集团坚持核电“走出去”,服务世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国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进人民福祉。预计未来5年中核集团海外本地化采购总金额将超过36亿美元,涉及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统计,未来5年中核集团进口采购和海外业务本地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