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荷兰“气候智能型乳品生产”获专家认同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房琳琳)“科研体系将持续对‘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起到支撑作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校董马丁·思高腾这样说。他在12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五周年庆典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气候智能型乳品生产”概念,获得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

    荷兰用有限耕地生产大量高品质牛奶已有100多年历史,但也曾面临惨痛教训。思高腾说,乳品产业对环境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土地的占用;其次是草场施肥和奶牛排泄物中排放的氮、磷、氨等物质和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最后是产业链中的生物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佳,也将占用大量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中国乳品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乳制品需求飞速增长,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按照宏观数据预测,5年后我国奶类消费量将增长15%—20%。如何破解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

    欧洲特别是荷兰的经验显示,相关立法非常严格,比如规定每公顷草场最多施用氮肥170公斤,这一标准有利于让粪肥很好地与土地结合,实现有机质的提升,减少化肥用量;荷兰牧场对粪污的先进处理方法,可以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中而不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5年前在北京成立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是中国和荷兰在农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介绍说:“两国农业科学家开展的系列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课题,就是要成功借鉴荷兰先进经验,促进中国乳业产业链提高产量、安全和质量。”

    据思高腾介绍,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三家发起方中的两家——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凝聚了中国农科院等机构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承担乳品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望为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破解之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