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常工职院:下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先手棋”
本报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雷 宁

    ■聚 焦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才培养从数量到结构再到质量不断优化,从尝试探索到规模发展再到质量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进入新时代,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转型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转型发力“大文章”?

    “一带一路”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国际高峰论坛即将在江苏省常州市开幕,值此之际,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常州科教城,深入相关重点高职院校进行调研。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可以说,常州科教城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醒得早、转得快、干得实,为我国职教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经验和成功模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职院)就是其中的一家。

    第一招

    顶层设计、搭建平台、对标国际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技能型人才,沿线国家政、经往来需要跨文化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唱响‘一带一路’这首好歌,大有可为。”常工职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说。

    在王光文看来,高职院校不仅大有可为,还须大有作为。高职院校要增强主动性,在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上主动对标国际,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要求;要提高专业与“一带一路”政策、沿线国家产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融合性。

    “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同时涉及方方面面。因此,理清思路、统一目标和资源优化整合是关键,必须要抓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主动跟进,搭建平台,对标国际,满足新要求。”常工职院院长吴访升说。

    2015年,常工职院在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前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该校立足于高职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求,围绕学生的国际化成长需要,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师资国际化能力,在教育国际化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

    “10年间,常工职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国际化办学的‘荒地’转型、升级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绿原’,实现蜕变的关键还在于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组建一个研究机构、搭建一个友好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国际语言中心、建立一个海外分校、建立一批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即‘五个一工程’。”常工职院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管卫东说。

    近年来,常工职院与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常州市商务局合作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分院,以国别研究为基础,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援外、高职海外办学、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为外国留学生在常州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等提供平台和服务。

    此外,常工职院与中国缅甸友好协会、曼德勒缅中友协、常州市外事办公室在常州共建“中缅文化交流中心”,使之成为中缅两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利用学院建有国家级普通话考试中心的优势,常工职院筹备并获批了常州地区的HSK考级培训中心,为在常高校以及周边城市的外国留学生提供汉语考级培训服务。

    与缅甸教育部技术与职业教育司、与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合作共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曼德勒分校,为缅甸学生和职业学校教师来华留学或进修提供前端课程服务,同时也为缅甸培养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如今,常工职院与澳大利亚、柬埔寨、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该校已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160名留学生,同时还为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提供短期培训。

    第二招

    完善机制、培育品牌、以质取胜

    “我们在国际化办学上,始终坚持不求量、但求质的原则,通过完善机制、培育品牌,稳扎稳打、以质取胜。”王光文坦言。

    来自缅甸的陈丹是常工职院中缅职教项目班学生。对比在中缅两国的学习经历,她说:“在家乡的大学,我的专业学制是6年,前4年学习纯理论,没有任何实际操作,后两年才开始进行实操。而在这里上学,学院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实训,我觉得这能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记得更清楚,毕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常工职院副院长周勇介绍,中缅职教班是学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政府公派留学生、为“走出去”的央企、国企定向培养外国留学生开展的学历教育项目之一。此外,学校还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与中色镍业(缅甸)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订单班。目前,中色镍业项目已入选“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TSP)。

    “我们全面加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交流(交换)生、专业访学、海外实习、文化交流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专升本、专升硕升学通道,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管卫东说。

    常工职院教师姜泽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亲历了这个过程。姜泽东说:“从2007年到2010年,为了通过国际焊工证考试与国际焊接工程师考试,我曾3次去德国学习、考试。而现在,学院与德国什未林手工业协会(HWK)共同建设了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学生如想要考这个证,在学校就能考取。”

    变化的不仅是考试地点。“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我们逐步引进了与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口衔接。”管卫东说。

    与陈丹一样,张文杰是中缅职教项目班的公派留学生。在缅甸原本学习汽车修理专业的他,选择了焊接专业继续学习。“在我们国家,考到国际焊工证的人不多,取得通用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会给我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他说。

    事实证明,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一过程实际上也了锤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学水平,为加速高职转型升级、提质提优打下了基础。

    王光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充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办学理念,有效整合国内外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学院将在举办建校6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之际,举办“一带一路”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国际高峰论坛,亮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名片。

    (本文图片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