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要用这种基于影响因子的分区方法。短期内如果实在要用,核物理应当保留为独立二级学科,与国内外长期以来形成的规范相一致。”11月13日,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副秘书长袁大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会当天给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去了情况说明。
4天前,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科院期刊大类分区方法说明”及其测试结果,在核物理领域引起轩然大波。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沿林教授认为,用简单的影响因子数据来衡量学科,间接影响科研人才评价,是引发此次风波的根源,应该让学科、人才评价回归科学。
争议焦点:核物理是否应该是分区中的独立二级学科
风波背后,缘于中心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数据关联和阈值,将核物理聚类到了其他二级学科,贴上了囊括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期刊的“粒子物理”标签。
核物理是否应该独立为二级学科,还是与其它合并为粒子物理,是争论的焦点。
“核物理诞生于1896年,与人类生存、国家地位与安全关联极大,至今仍在不断开拓和发展,被认为是核科学技术的基础,现在此举是用科学之外的不相干数字,来颠覆科技规范。”袁大庆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所有形式的学科分类中,核物理均是典型的二级学科。“当今学科交叉日益密切,文章在期刊间相互发表和相互引用,但并不影响学科基于对象层次和研究范畴的区分。”
12日,中心公众号“中科院JCR期刊分区”针对争论做出回应,称在此次划分预案公布前,核物理的“合”与“分”就存在争议。从数据结果看,与物理学领域的其它二级学科相比,核物理“合”还是“分”的边界不清晰,图表中“距离较短”。
回应中同时表示,数据只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参考。在构建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既需要数据支持,更需要来自相关领域科学家的专业建议。
质疑方则认为,不应该由外行人员依据某种机械的统计数字,“计算”学科分类和学术水准,颠覆学术界依据物质层次结构在科学发现版图上自然形成的公认学科设置和水准评价。同时,中心按目前方法将某本杂志放到某个二级学科,是件严肃的事情,但网上公布的数据表里存在明显“错放”:比如,把EPL、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Special Topics算到统计物理。此外,在没有经过广泛严肃讨论、验证、审核前,不应轻易用“学科距离”来改变学术界已有广泛共识的学科划分。学科划分预案中也没有核物理领域的专家参与。
打破人才单一评价体系是关键
“期刊分区最初只是给图书馆员买期刊提供参考。”一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问题不在于分区本身,最重要的是怎么使用它。
河北大学教授杨荣佳解读,研究人员对期刊分区如此关注,深层次原因是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将其视为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将其作为所辖单位的科研成果考核指标。
未被中心列为分区中的二级学科,真如网络标题所言“学科消失”吗?袁大庆给出了否定答案,因为学科的设立和发展有自身规律。但他承认,在目前评价体系中,分区不当会对学科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
不同机构做出的期刊分类差异很大。
以《科学通报》英文版为例,记者查阅发现,这本期刊在JCR期刊是一区,而在中科院分区表中是三区甚至更低,这样一来,在这本国际同类期刊中排名前25%的杂志上发文章甚至达不到某些二流学校博士的毕业要求。
“原则上谁都可以做分区排名,因为背靠中科院光环,中心的JCR分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科研院校和科技管理部门都以JCR分区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指导性意见。”袁大庆说。
今年10月末,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四唯”专项清理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
叶沿林认为,从表面看,此事件中涉及的是期刊评价,深层次是如何科学评价科研链条中的人。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大家都不用这种没有学术价值的分区方法,而改用小同行评议方法。”叶沿林认为,可以参照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代表作评价方法。
中心在说明中提及,学科体系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针对广大科研人员的批评指正,将认真思考并及时反馈。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